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精品欣赏 > 正文
新石器时代锥刺纹扁形陶壶
2013-02-20 10:53:21

 

陶器新石器时代锥刺纹扁形陶壶

陶器新石器时代锥刺纹扁形陶壶

陶器新石器时代锥刺纹扁形陶壶

  (玉溪市博物馆  刘捷)八十年代初,在通海县杞麓湖北岸,一些村民开垦田地时发现在成片的螺客堆中有许多石器和陶器,并报送交县文化馆,自此沉睡数千年的通海贝丘遗址呈现在世人面前。

  考古专家在历经数年的发掘过程中,找到了数百余件出土器物,有骨器、贝壳饰物、石器,还有烧制精美的陶器。在出土器物中,陶器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其工艺代表了滇中地区制陶业的发展水平。

  玉溪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陶壶,便是在通海贝丘出土器物中造形较为独特的一件陶器,这件新石器时代锥刺纹扁形陶壶,两肩近平,肩部各饰1角形锥纹,肩部及上腹部饰锥刺几何纹,圜底。口径3.60cm,腹径9.70-11.00cm,高14.60cm。外形小巧、古朴而生动,看似部落中的族人正围着火堆舞蹈歌唱。

  古人在陶器制作过程中,把生活中有趣或者有意义的事物溶入到陶器造型里,体现了一种原始而朴素的艺术观。 此件陶器是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900度左右的高温下烧制而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识创造出崭新的东西来。

  这个扁形壶,类似装水用的皮囊,底腹部鼓起利于多盛一些水或酒,底部装得多,重心就更低,也就更容易放稳。但是为什么这里的先民要把这个壶底做成圜形的底部呢?以我们现在的生活常识来看,底部是平的才更容易放平稳。那数千年前的古人类为什么这样做呢?原来这是因为生活在湖滨地带,居住环境的地表结构相对要松软。外出渔捞作业的时候人们可以把壶随手插放到沙土地面上,这样就比平底的器物更容易放平稳,不会倾倒。壶肩部两侧各有两个突起,这个设计是为了在喝水的时候,刚好手指容易卡住壶体,不至于轻易滑落摔碎。这是一个出于实用为基础的创意,但确为这个小扁壶平添了许多艺术动感,同时为了美观,创作者还印上了锥刺纹。这件器物出时摆放在墓主人骨骼的头部一侧,想必也是墓主人心爱之物。虽然这只是手掌大的一个小壶,却包含很多那个时代古人类生活的印记。

  类似的出土器物还有很多,疑问也总是在出现,古人类生活的更多未知秘密等待着后人来解读,杞麓湖傍的先民们用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