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 姚悦
一个画家的绘画成就,以及他胸中的笔墨思想,都是一般常人所无法想象和理解的。画家不仅仅彰显的是艺术笔墨,更凸显出的是思想画境。“画境深,则笔墨开。笔墨开,则画境远”。我们在谈到一名真正有绘画造诣的画家时,他的艺术修养以及手中的画笔,决不只停留在“娴熟”这两个字眼上,而画出的是,艺术之外的大千世界。人们常常说到耳熟能详的“扬州八怪”,“八怪”的绘画笔墨,于“怪”中而生古法,又于“怪”中而求变化,归于“怪”而藏其境。画能“有法”变“无法”,且又不脱离古法之妙,此方为笔墨之艺术大境。而与“八怪”同时代的华新罗、边寿民、闵贞、王潜等著名画家;虽画名略逊于“八怪”,然就笔墨造诣来说,也决不逊于“八怪”中的任何一位。与“八怪”郑板桥、金冬心等交厚的边寿民,由于芦雁画得笔墨超群,故有“边芦雁”传世之美赞。其名可列“扬州画派”之中而不虚。
边寿民(1684—1752)的祖父两代皆为读书人,一生未入仕,家中生活依然清贫。家虽清贫,然边寿民骨子里还是非常有志向,有追求,天生聪慧喜读书画画。康熙四十三年(1704),20岁的边寿民入为诸生(也就是秀才),总算在生活上有了一定的保障。后厌科举刻薄之试,加之乡试屡考不中,遂绝意仕途,以云游鬻画为乐。其鬻画访友,游历甚广。近入吴山楚水,远涉北国边疆。曾云:“塞北风霜,江南烟树,到处为家”;又云“匹马秋风,孤舟夜雨,人在天涯……”。边寿民出游访友以及鬻画时间,史料记载都较清晰。康熙四十七年至雍正十年(1708—1732)及雍正元年至十年(1723—1732)期间,他的踪迹主游宋城(杭州)西湖,或在山阳访友,或入江汉在行,或在维扬作客,或在江阴文友处尽兴作画……足见其秉性孤傲,一生交友谨慎。其与文友程嗣立(字风衣,工诗,能书画,喜交游)、周振采(字白民,工诗善书)、陆立(字竹民,能诗文,工书)平素交厚,常聚一起诗酒唱和。
边寿民能画的东西很多,工写兼备,笔墨法古鼎新,超然精妙。如图所示,是南京市博物馆总馆收藏的一幅边寿民《芦雁册》。虽是一开册页,但画家所写画面饱满灵动,意境深邃。构图虚实相间,四只相聚芦塘苇间的芦雁,或紧紧依偎,或回首仰望,或静中觅食,其笔墨灵润之态,确有神奇妙助。上题五言绝句“皑皑沙洲积,芦丛压更多。莫嗟寒太酷,塞北又如何”。画家写的是南方冬季的景色,皑皑的白雪积得很厚,把芦塘的芦苇压弯了腰。南方的寒风也是十分冷酷,一点也不比北国差。因画家曾去过塞北,有真实的生活游历。这幅芦雁图作于“庚午初春”(1750),应该是画家去世两年前画的。画家一是感觉南方的气候寒冷,又曾忆起自己游走过塞北的亲身经历,画此图,也算是一种怀旧吧。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