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 周惠斌
1964年,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重回嘉兴南湖时,豪情满怀地写下了“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这一壮丽诗句,诗中的“画舫”即现在为人们所熟知的“南湖红船”。“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光荣与梦想、奋斗与辉煌的启航圣地,也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精神之础和精神之本。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秘密召开,期间因敌人破坏,会议被迫中断。7月31日,与会代表转移至浙江嘉兴,在南湖一艘缓缓划行的画舫上继续进行并胜利闭幕。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见图)就是根据这一史实,以写实主义手法,艺术化再现中共一大最后一天会议召开之前,毛泽东、董必武等13位代表登船的历史瞬间。
《启航——中共一大会议》由中国美术学院何红舟、黄发祥共同创作,纵270、横550厘米,现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画面上,一大一小两条船呈T字状接驳在一起,代表们虽行色匆匆,却信仰坚定、斗志昂扬。他们或从小船(俗称拖捎船)跨步踏上大船(画舫),或在船头相视交谈,或在船舱内就着烛光精心准备会议材料。小船上的王会悟(李达夫人,也是此次会议转移地的介绍者)和船娘则警惕地观察着四周情况……青年毛泽东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是人物组群的视觉焦点,他身穿蓝色长衫,肩挎深色包袱,正站在船头回首眺望,目光炯炯、身姿挺拔、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将毛泽东作为中共一大的中心人物来刻画,作者对此有着十分深刻的创作寓意。虽然当时毛泽东只是与会的湖南代表,但是之后中国的历史进程雄辩地表明,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和灵魂人物,这是历史的真实。因此,这种构图处理也是遵循历史事实与人们普遍记忆认知的完美结合。
总体来看,整幅作品构图丰满严谨,人物塑造生动形象,色彩表现明暗交错,气势宏大,立意深邃。画舫之上,天空乌云满布,沉闷而压抑,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暗喻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左上角依稀有一片翻滚的云彩,迸发而出的光线穿过大块黑色云层照射下来,不乏光亮和温暖,其光芒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融为一体,预示着即便风雨如磐,但革命的曙光已然显现。黑暗与光亮,乌云的压迫与代表们的坚强意志形成了强烈对比,不仅反映了一大召开时神秘而庄严的氛围,而且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创建者在恶劣的时代风云下,风雨无阻的大无畏精神。画舫之下,波浪暗涌,水面激荡,同样渲染了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此外,褐色的船帮上边数道亮丽的深橘色装饰图纹,与船舱内橘红色灯光、董必武的半截淡橘色长衫、王会悟的深褐色裙子交相呼应,形成冷与暖、深与浅等诸色的彼此穿插,整个画面在严肃、庄重之中显得和谐、稳定,富有节奏感,营造出激情澎湃、撼人心魄的视觉效果,更与右侧船首撑起的竹竿,共同烘托出了中国共产党蓄势“启航”的主题。
这件作品曾入选2009年文化部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惊艳展出,如同一部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视觉史诗,无声地向人们传递着意义深远的“红船精神”……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