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战国玉舞人佩
图2 西汉玉舞人饰
图3 西汉玉舞人
■广东广州 彭霞
玉舞人是古代玉器中特殊的玉饰之一,其题材仅限于舞蹈中的年轻女子。其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这种通常作为坠饰悬挂在项饰或佩饰上的玉器,多为片状平雕,也有少数圆雕;既有单舞人,也有双舞人;大多不超过5厘米高,小的仅高2厘米左右。尽管个体较小,但它们均有穿孔,舞姿也基本上为长袖舞。从整体风格上看战国玉舞人雕刻风格比较写实,而汉代玉舞人雕刻风格则更为写意。故一般来说,战国玉舞人佩较为精致、细腻,而汉代玉舞人佩基本都是一块镂空的玉片,上面用阴刻线勾勒出五官和衣饰,有的甚至简单得给人以毛坯之感。这种流行时间较短且时代特征鲜明的古玉,姿态曼妙,精巧可爱,是战汉时期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阶段的人文艺术特征。
目前所见最早的双联玉舞人实物,是出自洛阳金村的东周天子墓,美国人弗利尔上世纪20年代收集的战国双联玉舞人。近年来考古工作中,也偶有战国玉舞人出土。如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出土的战国玉舞人佩(图1),其头发刻画入微、浓密蓬松,服饰雕刻一丝不苟,呈现大袖、宽袍、瘦裙,在领口、袖口、飘带、裙边雕有弯曲的阴线作为纹饰;以及头上有发饰、腰上有带饰等艺术特征,属于较为典型的战国晚期玉舞人的风格。
西汉时期玉舞人则更为流行,其中很大程度源于“高祖乐楚声”,意即汉高祖刘邦是流行音乐与民间歌舞的忠实拥趸,并且最先将这种起源于民族巫舞的楚国乐舞引入宫中成为宫廷乐舞。因此汉代的宫廷乐舞不再是西周王廷之上礼仪尊严、雅乐和鸣的“八佾舞”,而是具有享乐情调的世俗宴乐;长袖善舞的舞姬们也不再是礼仪的象征,而成了欣赏的对象。正因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于是她们曼妙的舞姿被古代治玉工匠琢制成美不胜收的玉舞人,从此永恒定格在了莹洁温润的美玉之中。这些玉舞人均眉清目秀、细鼻梁、小嘴,身材修长,它们就是汉代皇宫最为流行的“翘袖折腰玉舞人”最生动的写照。
如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2号汉墓出土的西汉玉舞人饰(图2)。其白玉质,受土沁略呈黑色;扁平长方形;镂雕线刻舞俑人像。舞人身着长袖拖地裙,右臂上扬长袖过头,左臂触腰,长袖飘逸身侧,作翩翩起舞状。上、下端各有一小孔,可穿系结缀为佩饰。
安徽淮南市汉墓出土的“西汉玉舞人”(图3),则是一件与众不同的佳作。玉工以独特的构思和简洁的刀法,雕出了一个摆头翘足、娇态可掬、长袖起舞的舞人形象。而圆雕玉制艺术品,在西汉时虽然数量不多,但它却反映了汉代制玉工艺的高超水平。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圆雕玉舞人”(图4),便是一件难得的珍稀之作。舞人跪姿,头顶有一孔贯穿到底部,造型优美,工艺细腻,使用了阴刻、减地等多种技法。其头梳螺髻,广袖轻舒,曲膝而舞,完全就是一位婀娜优美的越女形象。
随着汉王朝的覆灭,东汉后这种玉舞人的形象便少见乃至绝灭,成为战国至两汉、特别是汉代玉器的一个典型品类。战汉玉舞人不仅反映了当时制玉工艺的杰出成就,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变革的时代产物。透过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在感叹古人技艺精湛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当时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新旧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仿佛能看到在传统礼教执著者的指责声中,战汉舞人长袖翩翩,载歌载舞……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