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清黄地粉彩串枝莲葫芦瓶
图2 清康熙天青釉青花葫芦瓶
图3 清雍正款斗彩葡萄葫芦瓶
图4 清乾隆粉青釉三孔葫芦瓶
图5 清乾隆反瓷雕云龙纹葫芦瓶
图6 清乾隆款粉彩花卉葫芦瓶
古往今来,葫芦因谐音“福禄”,故被视为吉祥、福禄的象征;又因其多子,还被视为多子多孙、繁衍生育的吉祥物;其作为盛器,亦被看作是神仙栖息之地,为仙境的象征,藏有长生不老之药;它还被视为避邪之物,驱除恶鬼和疾病。由此可见葫芦所折射出的“福”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华夏民族文化的血脉中。本文以沈阳故宫博物院馆藏为例,简要介绍下那些寓意吉祥的清代葫芦瓶。
清代瓷器除了对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的继续烧造外,又创制了很多新的彩釉品种,如粉彩、珐琅彩、釉下三彩、墨彩、乌金釉、天蓝釉、珊瑚红、松绿釉以及胭脂红釉等。如这件清黄地粉彩串枝莲葫芦瓶(图1),器型为上小、下大,中间束腰葫芦造型,下面的葫芦由中部横剖,制成器物平底,似倒扣着的碗,其形新颖别致。器里为绿釉,口部描金,口沿下为粉、蓝色如意头纹,葫芦颈部左右两侧各附有泥金双圈耳;器身为粉彩黄釉地,表面满饰粉红、绿、蓝色串枝莲图案,葫芦圆腹中央四面各绘有大朵宝相花;葫芦束腰部有两道描金线,双线之内为一圈蓝、红色回纹。该器纹饰勾画细腻,彩色柔和。
另外在纹饰上,清代继承了晚明“福”“寿”“寿山福海”“百鹿”“百鹤”“云里百蝠”等,还增添了“寿”字、“云蝠衔寿字”“双龙戏团寿”“云蝠”“瓜瓞绵绵”等。清代的纹饰题材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吉祥图案广为流行。“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成为清代陶瓷装饰中的一个明显特征。而作为“福禄”之器,葫芦瓶在清代纹饰题材的大背景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另外,清代帝王的审美风尚也是清代葫芦瓶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思想意识上,康熙和乾隆皇帝均崇信无量寿佛,而雍正帝崇奉道教,葫芦作为佛教、道教的标志性代表物,在“崇儒重道”国策的影响下,清代涌现出大量的葫芦器并达到极致就理所当然。而且从乾隆时期开始,葫芦瓶作为皇帝万寿节不可或缺的贡物,这无疑促进了清宫葫芦瓶的制作。清代葫芦瓶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釉色品种,其品种之丰富、产量之大,远远超过前朝,葫芦瓶的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品种和样式更加丰富。
其中康熙时期的葫芦瓶,以青花和五彩为主。大件葫芦瓶仍保留明代质朴的造型特征,挺拔壮美。小件器物,多为外销瓷,上下宽度对比悬殊,上半部细长挺拔,下半部粗圆敦厚,瓶口细而长,腰部内凹明显,有如此聚玉堂款的“清康熙天青釉青花葫芦瓶”(图2)。
而雍正的葫芦瓶品类多样,其造型一改康熙时期硬朗的直线轮廓,均用柔和的曲线,风格含蓄自然、形态生动。如此“清雍正款斗彩葡萄葫芦瓶”(图3)。该葫芦上圆下扁,中间为束腰,口部、底部均横截断面,器型小巧,具有雍正瓷的典型特征。全器以白釉为主,主体纹饰为自上而下生长的长藤葡萄,一只松鼠于葡萄枝间,眼望叶下的葡萄,垂涎欲滴;制器时先以青花勾勒出葡萄枝蔓、果实及松鼠的轮廓,然后再以红、绿五彩填绘而成;瓶底部圈足露胎,底内有青花双圈,内有楷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2行款。
乾隆时期葫芦瓶,则将满、实、密、繁的装饰特色达到极致,纹饰布局饱满结实,纹饰造型紧密繁复,呈现出此时期奢侈迤逦的风气。如此“清乾隆款粉青釉三孔葫芦瓶”(图4)。瓶为特殊造型的葫芦器,由三个口颈独立、腹部相连、底足一体的葫芦瓣组成异体葫芦。葫芦瓶亦为上小、下大双腹式,中间为束腰形;上部三孔口径相同,均为直细颈,上腹及下腹均为三瓣状,底部呈三瓣花形,圈足露胎。器物内外施以粉青釉,于素雅的青绿之中泛起一抹淡紫,其质如玉,其釉光润,色调柔和而迷人;器底亦施粉青釉,中央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该瓶曲线流畅、造型新颖,为乾隆朝典型的瓷器珍品。
又如此“清乾隆款反瓷雕云龙纹葫芦瓶”(图5)。全器为上小、下大的束腰葫芦形,口沿外卷,短细颈,上部葫芦略小,下部葫芦为圆球形,器底为圈足。形体端庄秀美,胎体轻薄,无釉露胎,胎色尽显。器身贴塑流云纹饰,片片云朵浮于器表,别有一番景象;上、下葫芦各雕塑有云龙,上部一龙身形矫健穿行祥云间,下部二龙昂首翘爪,嬉戏火焰珠,云龙之下雕刻海水纹。瓶底部中央雕刻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图章款。全器构图生动,雕刻传神,龙眼可滑动,龙鳞、龙爪等细部亦雕刻精细,虽是涩胎未加施彩,更显其素雅高贵。
另外,乾隆时期葫芦瓶的纹饰除传统题材外,多为福禄寿吉祥寓意的画面。有如“清乾隆款粉彩花卉葫芦瓶”(图6)。此件葫芦瓶器型规整,为整个葫芦形状;胎质洁白,绘画精细,彩色绚烂。口沿下部、葫芦束腰两侧均绘如意云头纹;中腰饰描金双线和红、黄、蓝、粉等色回纹;器身满绘串枝莲纹、蝙蝠、卐字、长命锁及金色寿字;腹下部为各色须弥纹,瓶底有蓝色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方款。整个器物的纹饰富含“福寿如意”“长命百岁”元素,寓意吉祥。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