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精品欣赏 > 正文
陶寿伯篆刻“意静心宁不染尘”闲章
2021-07-01 10:51:45


图1 印面


图2 印文


图3 边款


图4 印钮

■湖南长沙 廖文伟

这枚篆刻“意静心宁不染尘”闲章(图1)的作者,是无锡人陶寿伯(1902─1967)。他是有名的“梅花圣手”,篆刻水平也十分高超。

1917年,苏州护龙街汉贞阁碑刻坊来了个新学徒,年方16岁,家虽贫,但格外的勤奋,他就是少年陶寿伯。其师父唐伯谦时为苏杭著名刻碑艺人,书法很有功底。见陶寿伯聪慧好学,很是器重,教其研习五体书法,授其镌碑技艺、鉴别精裱碑帖。陶寿伯触类旁通,工余自学篆刻,竟刀笔随心。8年后,陶寿伯已经不满足于“汉贞阁”这个小小“池塘”,告别师父,奔赴上海,拜在“六岁为师古未闻”的宿儒沈恩孚门下,得沈恩孚悉心教授,静心研读《说文解字》和孔孟学说,深得儒家修养熏陶。风云变幻的1927年,经陈巨来引荐,陶寿伯得入印坛大师赵叔孺门墙,篆刻得其真谛,刀笔功夫大进。46岁时,又拜张大千为师,绘画技艺更进一尺,成为大风堂重要传人。

陶寿伯29岁时倾心于写梅,年年岁岁,以梅为伴,“写梅圣手”之名远播海内外。清末恭亲王之孙、与张大千齐名的书画家溥心畬,曾称赞陶寿伯的纸上梅花“古干生烟,凌风欲起,欹侧生姿,敷花婀娜,觉孤山处士之风,若可揽接”,且“挥毫写梅,落纸如风”;晚清举人、文化名家吴敬恒说他笔下梅花“雅逸高古,似不食人间烟火者,实当为梅传神之圣手”。

陶寿伯的篆刻同样闻名于世,成为赵叔孺门下“四杰”(陈巨来、方介堪、叶露渊、陶寿伯)之一。他终其一生致力于书法,大篆、小篆、汉隶、唐楷均能得心应手,奠定了他坚实的篆刻基础。其篆刻风格有两种,其一为仿古玺印,章法参差错落,刀法虽力求苍劲,但气韵通达,秦汉余风习习。其二为细朱文,追求“印从书出”的小篆韵味,秀逶古雅。黄昏之年,尤其着力研究被康有为赞为奇伟惊世、若篆若隶的三国吴楚的《天发神谶碑》,为他一把刻刀走天下的传奇人生平添了一笔重彩,在日本、泰国、新加坡、越南、印尼等国家以及上海、广州、香港、台湾等地区皆留有他的足迹。

印面文字“意静心宁不染尘”(图2),是一种不羁绊于世俗的境界,意出于太上老君《常说清静妙经》。元末明初道士浑元子王玠整肃图文资料解说《常说清静妙经》时,作了这样一段说明,即“人若能清其心,静其性,明其善,复其初,一念不生,诸尘不染,自然清静,与道合真矣”,阐明自然本性才是真的道理。边款上的“丁未九月”,即1967年秋,闲章作者或许是挂念老家无锡的儿子陶龙若、女儿陶凤若等一干亲人,篆刻“意静心宁不染尘”以抒胸臆,展平烦乱,拂却尘俗,宁静心胸,再自然不过。

作者选用老性艾叶绿石作印材,此石贮藏年月越久色泽越深,今日浓绿如碧玉,远观黑石一块,显见为宝藏许多年的印材,然强光下透亮如鹅黄(图3),煞是可爱。为完整保全石料,浮雕博古钮(图4),先自多了几分古韵。印面朱文,与圆朱文对比鲜明,且布局严整,刀法苍劲,古拙朴雅,金石味很重。边款用隶,带晚清复古气息,长波横出,波磔优雅,在陶寿伯流传于世的玺印中不多见。

陶寿伯一生入过八家名师门墙,采各家精粹,集名师绝技,终成“正果”,书、画、印三绝,在中华书画印坛占据一席之地,绝非浪得虚名。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