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精品欣赏 > 正文
宋金淄博磁村窑铁锈花“九瓣梅”黑釉瓷盘
2021-07-07 09:31:17


图1 铁锈花盘一底面


图1 铁锈花盘一正面


图2 铁锈花盘二底面


图2 铁锈花盘二正面


■山东淄博 魏传来 韩吉成

淄博磁村窑是我国北方民间著名窑场之一,创烧于唐代。到宋代,磁村的陶瓷业已达极盛,窑火终日不断,周边“窑货设市,瓷器张列,商贾辐辏,车水马龙”。北宋官府在此专门设“务”管理贸易和收税。故此地改称磁窑务,直到1937年才改名磁村。

淄博磁村窑在宋金时期曾以盛产黑釉瓷而名噪一时,产品釉黑如漆,胎质灰白坚致,瓷化程度很高,在造型和装饰上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在黑釉瓷的表面装饰方面,有许多创新,其中极具代表性的釉彩艺术品种“铁锈花”,更是在淄博窑系诸窑中独树一帜,开创了宋金时期淄博窑陶瓷装饰艺术的新局面。

铁锈花是宋金时期包括磁村窑在内的中国北方窑口特有的装饰工艺,即用含有氧化铁的斑花石(淄博当地叫红铁石)碾碎制成着色剂,在上好黑釉的瓷坯上涂绘图案,经1300摄氏度的高温一次性烧成。在缓冷过程中,釉层表面花纹处富集的铁分,形成过饱和赤铁矿(三氧化二铁)晶体析出,图案呈现出斑斓的铁锈红色,故名“铁锈花”。

由于黑瓷颜色较深,与白瓷比较,在上边表现纹饰十分困难。所以只能借助釉色的对比来显示图案。严格意义上讲,铁锈花不完全算毛笔彩绘,因为它的“花”不全是画上的,基本是涂绘上去的。“铁锈花”颜色近乎于橘色,在黑色瓷器背景的衬托下,显得十分艳丽,生动醒目,视觉冲击感非常强烈。同时与传统的剔、刻、划装饰手法相比,摒弃了费时费工的繁琐,所以很快便在淄博大地流行开来。黑釉铁锈花技术的熟练掌握运用,说明淄博磁村窑的匠工们对黑釉的配方、施釉、窑温的掌握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如图1、2所示,是宋金时期磁村窑生产的一对黑釉铁锈花“九瓣梅”折沿盘。这一对盘尺寸、重量基本相同:盘径16.5、通高3厘米,平底折沿;盘面施黑釉,釉层较厚,釉色乌黑如漆,釉面光润细腻;盘内有涩圈,径7厘米,中间留釉部分径3厘米;盘背面不施釉,基本全露胎,圈足径6厘米;每只盘净重约250克。

两只黑釉瓷盘的铁锈花装饰纹样相同,而且同是采用的涩圈叠烧工艺,应该是批量生产中的两只。

涩圈,指碗、盘类陶瓷器物内底刮去一圈釉后形成的露胎环状圈。是碗、盘在叠烧时,为避免釉汁粘连,要将碗、盘内心刮釉成圈,在入窑时,将上件器物圈足(未施釉)直接置于下件器物的涩圈上,依次叠置。这样进行烧制,可以节省空间,提高产量,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涩圈的出现摒弃了依赖支架、支钉、垫饼、垫环等窑具实现叠烧的传统做法,在陶瓷制作工艺上是一个新突破。

瓷器的涩圈叠烧工艺,淄博窑各窑口在金元时期已非常盛行。但在宋代窑址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较多的白釉涩圈、黑釉涩圈和棕色釉涩圈的陶瓷碗、盘残件,说明淄博窑涩圈叠烧工艺应该起始于宋代甚至更早。

很有意思的是,这两只盘子的装饰纹样是“九瓣梅”。其中一盘饰三朵,另一盘饰四朵。大家知道,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九瓣的梅花。但在当地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百花盛开之时,寻得九瓣的花朵,便可以得到起码一年的好运,事事大吉大利,并能完成一次梦寐以求的夙愿。所以人们以见到九瓣梅为人生大幸之事。而且,九也是个完美吉祥的数字,《素问·三部九侯论》中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可见,“九”为最高数,是一个终极的梦想,又与“久”谐音,所以自古人们对“九”特别偏爱。至今,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画九”的习俗:进入“数九寒天”时,画九朵未上色的九瓣梅花,每日填红一瓣,一直坚持到九九八十一日数九结束。这样看来,这对黑釉瓷盘上的铁锈花“九瓣梅”装饰纹样含意是极为吉祥的,也是当地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应该是那个时代淄博地区的一种审美意识取向。

由于斑花石当中的氧化铁含量不一,很难人为控制,所以用这种颜料涂绘的纹饰,等瓷器烧好后十个有九个都不能完全遂人愿。不是发色暗了,就是完全烧飞了。所以“铁锈花”大多数都是以简单的点状或者条状抽象纹样做装饰,绽放的淋漓斑点,不包含任何具象的含义。故铁锈花极少表现各种花卉写实纹饰。

这一对盘大胆采用“铁锈花”来表现九瓣梅花。虽然有的花朵已晕散,有的花瓣也被“烧飞”,但总算还是保留下了完全、清晰无晕散的九瓣梅花。盘中有的“九瓣梅”花朵因窑变晖晕,花已变其形,瓣也有缺失,有的花瓣甚至“飞”到了盘的中心。但这并没有让人失去欣赏的美感,反而觉得有一种自然美幻、天然趣成的意境。

这对盘子整体图案黑褐二色对比鲜明,黑釉乌亮,铁彩泛光,晖晕斑斓,其美学价值和观赏性极佳,而且品相完好,风格豪放,韵味独特,属于淄博磁村窑黑釉铁锈花标本器物。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