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精品欣赏 > 正文
陈撰《屈原图》里的爱国情
2022-06-09 10:19:24

QQ图片20220609095947

山东枣庄 郑学富

陈撰,“扬州八怪”之一,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画家、诗人。字楞山,号玉几、玉几山人等。早年科举不第,家道中落,游走于江淮间。陈撰清高孤僻、洁身自好,与达官显贵甚疏远。乾隆元年(1736),因学识名于江淮,被荐举考博学鸿词科,但陈撰好像是看破红尘,竟拒绝了这一当官的捷径,终日与汪士慎、高翔、万鹗等文人画家交好,寓居扬州,赋诗作画。他擅长作花鸟画,格调超逸、萧疏简远,尤擅长画梅花。

《屈原图》(见图)是陈撰在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作,纸本设色,纵61.5、横30厘米,天津博物馆藏。画作线条简练、流畅,用笔熟练,甚至有随意之感,所表达的情感非常传神。画面上方大片留白,屈原身着宽大袍服,硬骨铮铮,翘着倔强刚直的胡须,尽管并未画出江面,却让人感觉他就站立在波涛汹涌的楚江之畔,烟波浩渺,空空荡荡,仰面朝天,似乎翻着白眼,向苍天倾诉着满腔的忠贞和心愿,为什么如此宽阔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颗爱国之心,不能为敢于说真话的人洗刷冤屈?郁郁不平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唐朝诗人文秀有《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正当青年的屈原,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劝楚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因遭贵族们排挤毁谤,屈原先后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他辗转十六年,写下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叹。流放中的屈原望着国破家亡、山河破碎,极度苦闷、绝望。他为了黎民的幸福与平安,苦谏、呐喊,然而面对的却是冷漠、诬陷、迫害,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他的抗争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他心情愤懑,对渔父说,世道浑浊、众人皆醉,我不愿做闲云野鹤混迹江湖,宁赴湘流葬于鱼腹之中,也不以皑皑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燃烧得满腔滚烫,于是他用生命和热血,化作永恒的壮丽诗篇。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到洞庭湖,也不见屈原的遗体。这时,大雨磅礴,湖面上的舟船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躲避风雨。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他们再次冒着大雨,迎着狂风,争先恐后将船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初五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北宋诗人张耒赋诗曰:“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