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精品欣赏 > 正文
考古罕见的战国方形花叶纹铜镜
2022-09-27 14:53:28

QQ图片20220927144213

■安徽 李岗 吴曦翔

战国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战国铜镜纹饰一般由地纹与主题纹饰构成,地纹映衬主题纹饰,形成了两层花纹风格,主纹突出,使得纹饰层次分明,同时又繁缛复杂,极具神秘感。形制上,唐代以前很少有方形铜镜,而且战国铜镜,大多数是以圆形为主,也极少会出现方形。

安庆潜山市博物馆收藏的这面战国花叶纹铜镜(见图),是2005年当地文物局在梦圆开发小区工地清理M6墓葬时被发现,2007年4月移交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此镜为正方形,边长10.5、缘厚0.5厘米,钮制,三道凸弦,三弦钮。钮座,圆形,圆环内呈凹面。钮座外八连弧,且每隔90度弧上各置一片桃叶,其四片相隔对称分布,叶脉清晰可辨,叶内镂空处,可见似动物类雕刻造型。三横三纵的凹面格条如窗格,均匀分布整个方形镜面内区,八朵四叶花,均匀落在除钮座中心外的格子纵横交错的交点中间。地纹涡状羽纹,主纹由横竖排列整齐的格条、花、叶组成。镜缘,平缘,扁平而直,微凹,较薄。

花叶纹铜镜,一般是一种纯地纹,后来发展在地纹上添加主纹,称为地纹与主纹叠加多层花纹形式的铜镜。花叶纹镜类中的叶纹,与山字镜、菱纹镜中的叶纹不同,不是以辅助性纹饰样式出现,在花叶镜中为主纹,地纹有羽状纹和云雷纹两种,羽状地纹,有学者称之为一种演化的变形兽纹,而云雷纹,是涡纹与三角雷纹的复合。羽状纹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青铜器上曾风靡一时,这种纹饰作为地纹,其图案精细而且制作工艺复杂,能达到纤毫毕现的程度,可见当时战国铸镜技术的先进、精湛。

在铜镜鉴学研究史上,因河南洛阳古铜镜和出土地点传为安徽寿县古铜镜的发现,引起学界一次很大的震动,也吸引中外藏家和研究学者的关注,为此产生出现“淮式镜”“秦式镜”“先汉式镜”“战国式镜”“楚式镜”等镜类分类与命名。瑞典学者高本汉将“淮式镜”的上限推断至公元前650年。最为可贵的,1934年12月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冈1005号殷墓出土1件圆板带钮器物,当时梁思永先生称之为重要发现,虽然殷墓发现铜镜,遗憾的只是一个孤例,受尽质疑,一直到1976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的四面铜镜,将殷代出现铜镜定格为定论。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梅原末治在《汉以前古镜研究》一书中提出“秦式镜”一说,由于以安徽寿县为中心的淮河流域出土的铜器流落到海外,1926年瑞典人喀尔白克在《中国古铜镜杂记》中将淮河流域出土的铜镜称为楚国铜镜,1933年瑞典举办第十三次艺术史国际大会,当时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馆将在中国搜罗的古器物,在说明中将秦式改为淮式,“淮式镜”流行起来。

该镜的镜背有井字界格,分为九宫格状,纹饰风格接近“秦式镜”,没有严格按照传统的格式,但是纹饰、装饰分别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学界研究的“淮式镜”“楚式镜”纹饰还是存在很大差别,“楚式镜”观念取自“圆以生方,政事之常”,在造型上取向浑圆,装饰纹样上也多取自天地之象,写实或寓意,且多数具有旋转形特征,构图、风格中主导出一种神秘、庄严、旋转不息的气势,这些都是楚人宇宙观念的直观反映。

战国铜镜在纹饰上,其内容丰富,有纯地纹、花叶纹、蟠螭纹、禽兽纹、连弧文、山字纹等。其中山字纹是楚地铜镜的常见纹饰,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不同样式,以四山纹最为常见,三山纹、六山纹极为稀有。

这面战国花叶纹铜镜,铸制精湛,构思精巧,花纹图案立意新颖,布局规整,素雅美观,浅浮雕立体感强,实属难得一见的出土珍品,在国内考古发掘报道中也极罕见,其构图布局与纹饰的独特性,为研究战国时期的铜镜制作、工艺、图案等,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对后代学者研究战国铜镜的纹饰、风格、演变,极具参考价值。而战国铜镜以规范的形制、精美的装饰纹饰著称,标志着中国铜镜从早期的稚朴走向成熟,该镜也正反映出此特征。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