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仿钧窑变釉石榴尊
2022-12-15 15:48:21
石榴尊是尊的一种式样,因其外卷的口部似张开的石榴而得名。始见于明代初期,洪武宣德皆有,流行于清代。如图所示这件仿钧窑变釉石榴尊,为清道光年间的一件瓷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器高19、口径10.5、足径9厘米。尊形如石榴,故名石榴尊。花口,折沿,直颈,圆腹,圈足微外撇,器身均匀分布六条凹线。外底刻划篆体“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器内施月白色釉,器外施以红色窑变釉,六条凹线处釉呈天蓝色,圈足内施浅月白色釉,釉色不均。
该石榴尊釉色以红为主,间掺蓝白诸色,变幻奇异,艳丽璀璨。色彩斑斓的釉面本出于偶然,因不明原理,只知焙烧变化所得,自古称之为“窑变”。其实窑变即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
由于窑变釉与单色釉相比,其色彩绮丽多姿、变化自然,在宋代烧制钧窑时,已引起窑工们的重视,窑变偶然所得为常制,但钧窑并不能很有把握地烧制窑变。雍正时,督窑官唐英曾派“厂署幕友”吴尧圃赴河南调查钧窑釉料配方,并亲临各道工艺,与景德镇最优秀的工艺师一同反复试烧,创烧出窑变釉。乾隆二十一年(1756)唐英去世后,窑变呈块状的斑块和条纹,釉面不及雍正时流动多变,窑变瓷开始走下坡路。道光时期的窑变红釉瓷器在釉色变幻方面总的来说已不如雍正、乾隆时期丰富,烧造技术呈衰退之势。道光以后,红只能呈红紫色。同治以后,窑变已不再出现月白、蓝、红等色组成的五光十色条斑,而成为釉面缺少变化的红、黑二色。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