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精品欣赏 > 正文
宋代鎏金乳丁饕餮纹银盏托
2022-12-15 15:49:14

QQ图片20221215154556

■江苏镇江 张剑

 

宋代金银工艺在传承和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走向完全成熟,造型繁多、玲珑奇巧是宋代金银器造型的总特点,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增加了艺术欣赏价值。宋人有好古之风,他们理想中的时代,是夏商周至两汉那段时期。在宋人眼中,那是礼制昌明、群贤毕至之期,因此宋代统治者希望重塑礼制、弘扬古意,建立良好的礼法秩序。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掀起了复古尊古的时尚潮流,金银器中仿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增多,正是当时社会崇古复古之风的反映。

1981年10月和1982年1月,江苏溧阳县平桥乡小平桥生产队的农民在荷花塘挖沙时,先后发现两批银器。一批是盏、碟、盘、盆、瓶、盒等27件,另一批是银铤6件,现由镇江博物馆收藏。其中,鎏金乳丁纹银盏、饕餮纹银盏托,器物造型复杂生动、古意盎然,堪称宋代仿古之作的典型。

鎏金乳丁纹银盏(见图),高7.1、口径8.7、底径5厘米。银盏仿商周青铜礼器簋的造型,双兽耳,腹部及兽耳饰斜方格乳丁纹。簋为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宴飨和祭祀时,簋常以偶数与鼎配合使用。乳丁纹采用浮雕凸花装饰工艺,将一颗颗半空心立体的乳丁凸显至地纹画面上,捶揲技艺高超,画面立体感强,层次分明,十分雅致,显示了宋代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技艺。

饕餮纹银盏托高1.8、口径17、底径12.4厘米。盏托内区周边为凸弦纹,内饰套环纹,外区为四组凸花变形饕餮纹。

宋代金银器的工艺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并加以改进,捶揲技法获得更为巧妙的利用,出现了许多具有高浮雕效果的器物。另外,夹层工艺也广为应用,解决了轻薄胎体与优美形态之间的矛盾。此套器具即使用了新的工艺技法,鎏金饕餮纹银盏托使用模冲工艺进行复杂纹饰制作,鎏金乳丁纹银盏则使用金银器皿夹层套胎工艺制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夹层套胎工艺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工艺制作方法,需将金银模压成型或捶揲成型并装饰好纹样的两个大小相近的杯盏器胎,按外大里小的顺序套接在一起,再在口沿处通过卷折等方式将两层胎合并在一起,形成整体外观的工艺技法。这种工艺技法使得器物内部因为两胎之间的大小差异形成中空的夹层,具有防烫功能,能避免茶盏水热烫手。人性化的设计,更凸显设计者的匠心。

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中期的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良渚文化玉器上,但得名于宋代。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饕餮是四凶之一,是贪欲的象征。传说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饕餮纹图案庄严、结构严谨,也称兽面纹,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银盏仿青铜器,纹饰也多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可见宋代仿古之风的盛行。

宋代的金银器,除皇室宫苑有专门加工金银器的机构外,城里已有出售金银器皿的专门店铺,器物大众化,日常用品增多。一些富商巨贾以及家境殷实的家庭,在当时都可以享用金银制品。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反映出宋人的生活品质。

此套盘盏精巧雅饰,艺术风格优雅含蓄,富有生活气息,尽显宋人的美学思想和生活情趣。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