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文庙石雕作品——《顾兔护婴》。
黄龙晏公庙木雕兔。
通海县博物馆馆藏兔瓦当。
□ 玉溪日报通讯员 李波 田鹏 文/图
说起兔子,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诗经·周南·兔罝》中说:“肃肃兔罝,椓之丁丁。”意思是说,装好张张捕兔网,敲打木桩响叮当。可见在先秦或更早以前就有关于兔的文字记载了。兔子性情温和,体态乖巧,嗅觉发达,动作灵敏,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可爱善良的形象。有关兔的成语典故很多,譬如狡兔三窟、守株待兔、兔死狐悲、动如脱兔等。
兔子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四,因与十二地支“卯”配属,故称为卯兔。卯时为清晨5时至7时,是一天的开始,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这一时辰对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而人们将兔子和卯时联系在一起,足见大家对兔子的喜爱和重视,因此自古兔子的形象时常出现在玉器、青铜器、瓷器等文物上,如著名的莫高窟407窟窟顶藻井中的“三连兔”、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十二生肖铜像之一兔首等。
在通海,我们也能找到有关兔子的文物。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那些隐藏在通海县文物里的“兔”。
石雕,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通海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西文庙建筑上,镶嵌着两件兔子的石雕作品——《顾兔护婴》。这件石雕为青石材质,高35厘米、宽97厘米。两件石雕构图相似,一只雌兔,正回首眷顾着活泼可爱的小兔,充满温馨美好的生活气息。
“顾兔”一词,出自《楚辞》,汉代王逸注曰:“顾望之兔也。”清《楚辞新集注》中将“顾”进一步释为“回视”,使“顾兔”有眷恋之意。另外,兔子是聪明的动物,善于保护自己,所以兔子自古以来在民间故事中经常扮演机智的角色。
木雕是我国重要的民间工艺,精美的木雕具有强烈的艺术气息。
木雕作品的题材多种多样,有生活习俗、神话故事以及各种动物植物,自然也少不了可爱的兔子。在通海县文物中也有不少关于兔的木雕作品,如秀山街道黄龙社区晏公庙的木雕兔、杨广镇义广哨村委会宋氏宗祠的木雕兔等。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屋檐前面筒瓦的瓦头,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兔子也常常作为瓦当的纹饰题材。通海县博物馆内就珍藏着一块兔瓦当,图案写实,简明生动,十分宝贵!
过年了,不如走进各地的博物馆、古建筑,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文物中的“兔子”,感受兔子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吉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