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晚商皿方罍
图2 周代蟠龙蕉叶纹铜罍
图3 明代兽面纹罍
图4 清代九狮方罍
■湖南长沙 文亮
罍(léi)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其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诗经·周南·卷耳》有载:“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古文中与篚(fěi)连用,指代祭祀。其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生式样有: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根据目前的资料考证,罍是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其为酒器,也可作水器。《诗经》中经常提到罍。在《诗·周南·卷耳》中有这样的记载:“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铜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姑且斟满那酒罍。”罍的铸造时期,正是周人逐渐摆脱殷商神秘繁缛的美术传统,形成庄重素雅的自身风格的历史阶段。从器型上来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渐变为矮粗形,肩部丰满,同时通过加宽沿部和圈足,使全器达到一个比商罍更加稳定的造型。在纹饰方面,浮雕都比较低,没有商代器物上的那些耸出器表的锐角巨目;器物多处以夔龙、蟠龙和兽面作为装饰,但变形非常厉害,除目纹外其他细节都蜕化了,成为一种装饰意味很强的图案。《礼仪·少牢馈食礼》又载:“司空设罍水于东,有枓。”说明罍又有盛水的用途,宋代以后主要为水器,祭祀时与洗配套。
本文以湖南省博物馆的馆藏为例,简单介绍若干件中国古代青铜罍。
这件晚商皿方罍(图1),是1919年湖南省桃源县出土的。器盖高28.9、器身高63.6厘米。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呈庑(wǔ)殿顶形;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它的罍身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共装饰八条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其造型、装饰风格来源于商代宫殿和宗庙建筑。该皿方罍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其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摄人心魄的气势,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堪称“方罍之王”,是中华灿烂文明和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绝佳见证。
这件周代蟠龙蕉叶纹铜罍(图2),通高28.5、通宽41、口径17.5厘米,为1954年湘阴县出土容酒器,侈口,颈部内敛,肩部丰满,肩上有一对夔龙形耳,弧腹斜收,圈足较高。带有夔龙形耳极为少见。肩部饰凤纹和夔龙纹,凤纹与夔龙纹相间排列。腹部饰6组下垂的蕉叶纹,每片蕉叶均以两条相向的立式夔龙组成。肩腹部纹饰以一圈重环纹相隔。该器造型庄重、典雅大方,极具湖南地区青铜器特色,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精品。
而这件明代兽面纹罍(图3),高26.1、口径16.6厘米。此罍直口,鼓腹,平底,肩腹部有两个牛首衔环,腹部饰兽面纹,肩部一侧铭:“知县燕寿、县丞杨海、主簿王诚,主簿白玘,典史徐明”,下镌“成化辛卯岁造”。肩部另一侧铸“教谕徐绶,训导陈安,训导郭鈜”。万历《溧水县志》卷一《沿革表》中正有上述官师的记载。溧水县为今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明朝初年溧水属京城应天府直辖,京师移至北京顺天府后,应天府为南直隶,溧水为南京直辖。由此可知,此罍应为溧水县铸造的儒学祭器。
最后介绍的这件清代九狮方罍(图4),高65、口径16厘米,酒器,为方形,有盖,一狮盘踞在器盖上,既是装饰又是盖的捉手。颈腹间攀附着8只狮子,有的望着器盖上的狮子,有的翘首回望,姿态各异,形态生动。器盖内有仿古铭文,是明清时期人们喜爱以古代器物作为宗祠祭器的具体体现。此罍造型规整大气,纹饰生动形象,为清代铜器中的优秀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西汉时期,罍已成为王公贵胄们竞相争夺的藏品。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汉文帝和窦后的儿子梁孝王刘武是当时有名的古物收藏家,在他的众多藏品中有一件罍,被其视为至宝。刘武临死前立下遗嘱“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就是说千万不要把罍给外人。后来刘武的孙子刘襄继位,史称梁平王。他的王后姓任,史载此人骄横跋扈、贪得无厌,得知府库中有一件罍,便向刘襄索要。刘襄宠溺任王后,便置祖训于不顾,也不听其祖母劝告,强行将罍取出,送给任王后,这件事在梁王府里闹得沸沸扬扬。后有人将梁王与其祖母争罍之事告于朝廷,汉武帝与群臣商议后认为梁王极为不孝,理应惩处,于是下令将梁国削去八座城池,并将祸端任王后斩首于市。
这件因罍而起的血腥事件史称“梁王争罍”。两千年后,此事引起了清代著名收藏家吴云的极大兴趣。据说吴云幼时在学堂读到此处,判断事件中的罍乃“三代(夏商周)以上法物”,并叹息史家没有谈及其特征和铸造年代,甚是遗憾,一席话把私塾先生吓了一跳。梁王之罍是不是湖南省博物馆藏的“皿方罍”,没人知道,但从此事件可以看出罍对古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来源:收藏快报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