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编镈(一组4件)
图2 编钟(共13件)
我国从周至清末,对乐器统称八音。它以乐器的质地为依据,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编钟属金类。金类乐器中以钟为贵,在古代青铜编钟是与鼎、簋并列的礼乐重器,被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周代为巩固等级制社会,统治者建立了一套十分严密的礼乐制度。统治者赋予钟、磬类大型编悬乐器以深刻的政治内涵,形成了以编钟为核心的乐悬制度,成为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编钟地位高贵,是其他任何古代乐器所不具备的。
1982年在滕州市庄里西村滕国贵族墓地一墓葬中出土一套青铜编钟,该套编钟共13件,其中编镈4件、钮钟9件,现均收藏于滕州市博物馆。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该套编钟的4件编镈(图1)制作精细,腔体厚实,造型一致,大小递减,通高34至30厘米。舞平,上植双龙吞蛇形繁钮,合瓦形腔体,铣棱略弧,与口平齐,有内唇。以高棱框隔枚、篆、钲区,舞、篆饰龙纹,鼓部饰由龙纹组成的兽面纹。钟体有螺旋纽扣状枚,共两面,每面两区,每区三行三列共九枚。在每件镈正面的右铣、钲间及左铣有铸铭。内部有调音磨锉痕迹。铭文按原行款书写如下:
隹正孟嵗十月庚午
曰古朕皇
祖悼公嚴龔天命哀
命鰥寡用克肇謹 (先)
王明祀朕
吝考懿弔亦帥刑灋
則 公正惪卑乍司
馬于滕 =
羊非敢 楙乍宗
彜用享于皇祖吝考
用旂吉休
畯楙子孫萬年是保
四镈文字相连读,成为完整的一篇铭文。全铭共81字(重文1),释写如下:
隹(唯)正孟岁十月庚午,曰古朕皇祖悼公,嚴龔(恭)天命,哀命鳏寡,用克肇谨 (先)王明祀。朕吝(文)考懿弔(叔),亦帅刑(型)灋(法)则, (先)公正惪(德),卑(俾)乍(作)司马于滕。 =(煢煢)羊非敢 (惰) (嗣?祠?),楙(茂)乍宗彝,用享于皇祖吝(文)考,用旂(祈)吉休畯(允)楙(茂),子孙万年是保。
铭文大意是:先追述器主皇祖悼公、文考懿叔的事迹,其祖悼公敬畏天命,哀恤鳏寡,谨敬先王明祀;其文考懿叔向悼公学习效法,其先公即悼公自正其德,让懿叔担任滕县司马;器主羊在成为懿叔的继承人之后,表示自己不敢惰怠祭祀,因此做了这套编钟,以祭祀其皇祖文考,并祈求祝愿吉祥美好繁多盛大、子孙永保。
另外的9件钮钟(图2),造型一致,大小相次,钮高8.9至8厘米。舞平,上植方形环钮,合瓦形腔体,铣棱斜直,于口弧曲上凹,有内唇。以绳索纹框隔枚、篆、钲区,舞饰勾连卷云纹,鼓部、篆间饰交龙纹。篆带上、下及两篆间各有涡纹钟乳突起,每区3层9枚,正背4区共36枚。钟体内部有磨锉痕迹,但数量不一。
“滕”作为国见于史籍,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初期。据索隐,殷之世,有滕伯名文者,为滕君,世系无考。在殷商之世,“滕”已经成为方国。西周初年,武王克商之后,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滕,爵为“候”立为滕国。滕国在周朝时期是个有名的小国,据《左传》称,“它的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但因为是周王姬姓后裔,在诸侯之间的交往上很受人注目。滕国虽小却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纷扰局面中得以相传“三十一世”,历时七百余年之久,直到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才被宋国所灭。
这套编钟的出土震动了考古界和音乐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曾对该套乐器进行测音分析,结果显示编钟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镈钟为低音,钮钟为中、高音区,承担旋律演奏的任务,为当时用于演奏的实用乐器。这套编钟曾代表中国精品文物,在2003年—2004年的“中国文化年”赴法国展出。
中国广播艺术团民乐团专程来到滕州,使用这套编钟演奏了《师襄弄磬》《幽兰》等乐曲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所演奏的乐曲清耳悦心,余音绕梁,钟声悠扬,磬音清越,尽显“近之则钟声亮,远之则磬声彰”。至此,被埋入地下沉寂了2000多年的古乐器终于重新发出悦耳的声音,这金声玉振千古佳音,方显滕州古韵。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