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精品欣赏 > 正文
郑板桥与范县旧知书札之赏析
2023-03-30 11:27:45

郑板桥与范县旧知书札之赏析_b

■山东枣庄 方权 家乐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郑板桥曾先后担任山东范县和潍县县令,政绩显赫,后客居扬州,卖画谋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难得糊涂”众人周知,其诗文、书法、绘画时称“三绝”。郑板桥不仅诗文、书法、绘画在中国历史上占据至关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其为官期间也是尽职尽责,处处践行“以民为本”的思想宗旨。

  本文就来介绍一件郑板桥于清乾隆癸酉年(1753)夏,写与山东范县(范县现属于河南濮阳)旧知的书札(见图)。书札行书,国家一级文物藏品,画心纵178、横59.2厘米,内容如下:

  弟虽改调潍县,归老江南,而刻刻难忘者,惟在范县而已。其俗朴,其风淳。布衣疏食草帽芒鞋,尽可终老也。况弟又无子,死之日吵闹继嗣,不能收尸,言念及此,真有心酸气塞者。若得托迹他乡,与故乡宗族子侄相远,岂不安然末路乎?范县是筮仕之初,发轫之始。从事三人华灿、卓五儿、于保皆公忠,眷恋乃此三人,办家事,岂不优游暮景乎哉!中秋后,或有上都之行,或有山左之役,皆为不定,会面之期当不远也!

  癸酉夏六月,板桥居士弟郑燮顿首

  蓝田老先生

  非莪老长兄

  并诸范宋孝廉,吴刘陈诸同好也。

  郑板桥书法虽然放荡不羁、不拘成法,但这份书札却写得婉转从容,不急不厉,直抒真情。书信中以诚挚的言辞表达了对范县人民的赞扬和殷切关怀之情。范县是他“筮仕之初,发轫之始”,离任后“刻刻难忘者惟在范县而已”。他认为范县民风淳厚,亲切包容,“布衣疏食,草帽芒鞋,尽可终老”,该书札同时也暗含了郑板桥“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1742年春,郑板桥任范县县令,兼署朝城知县。出身穷苦的他对平民百姓十分同情和记挂。郑板桥在范县做县官期间,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以民为本”的群众路线政策,为当地人民办了大量好事。他不仅一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而且时时刻刻将群众的一切事情当成自己的事一样认真对待处理,始终如一地践行着“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直到今日,在范县一带还流传着很多关于郑板桥清廉报国、爱民如子的历史轶闻和趣事。

  郑板桥做官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功名、敛财致富,而是想做一位“心系百姓”的清官,实现自己上报国家、下安庶民百姓的鲲鹏之志。郑板桥出身于社会底层,深知做一名清官的重要性,他多次告诫自己要“兢兢奉若穹苍意,莫待雷霆始认真”(郑燮《君臣》)。在他就任范县县令之前,就在《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诗中书写道:“莫以梁园留赋客,须教《七月》课豳民。”这也表达了郑板桥想要跟周朝的先祖公刘管理豳地一样,把范县治建设成一个太平富足的“人间乐园”的民本思想。因此,在范县任职期间,郑板桥恪尽职守,努力做一名对朝廷忠心对人民有益的县令。郑板桥身为县令非常厌恶“喝道排衙”,常常青衣芒鞋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尤其是在洪涝灾害年,他更加“不遑居居”,时时刻刻牵挂当地百姓生命安危:“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墨竹图题诗》)每到夏季,黄河水位就暴涨,郑板桥常带领下属日夜巡查河堤,有时甚至和百姓共住草庵,固堤防患。

  郑板桥在范县任职县令期间,执法严明,褒善贬恶,激励发展农业生产,处处严格践行“以民为本”的为官之道,短短几年内,就把范县治理打造成一片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受到范县黎民百姓的尊敬和拥护。在任职范县知县近五年时间里,与范县结下深厚的感情,写下了大量歌咏寄情范县、体恤民情的诗书,郑板桥敬重农民、关注农民、同情劳苦群众的民本思想,流露出对农民的殷切关怀之情,其蕴含的民本情怀一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