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精品欣赏 > 正文
元代刘贯道《消夏图》的艺术特色
2023-12-18 09:47:47

07EFF7BE2820A5E7A8B1AD5C118006BE_b

■陕西西安 马小江

  到了盛夏,天气炎热,人们忍受着高温的煎熬,都想找个法子消夏避暑。对于现代人来说,有风扇、空调等可以享用。其实在古代,尽管没电,但人们消夏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或找一棵浓荫大树;或去茂密的山林;或找一处荷塘凉亭……闲来无事,偶观一幅古人《消夏图》,看着画中的内容,忽而觉得似有丝丝凉意从中飘来。

  《消夏图》(见图),绢本设色,尺寸29.3×71.2厘米,是元代画家刘贯道的作品,原作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在美国,曾作为中国“五代、宋、元画展”展品之一。

  《消夏图》画的是一个种植着芭蕉、梧桐和竹子的庭园,其左边横置一榻,一人解衣露出胸、肩,赤足卧于榻上纳凉。榻之侧有一方桌,桌子与榻相接处斜置一乐器。榻的后边有一大屏风,屏风中画一老者坐于榻上,一小童侍立于侧,另有两人在对面的桌旁似在煮茶。屏风之中又画一山水屏风。这种画中有画的“重屏”样式,是五代以来画家喜欢采用的表现手法,它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该画的右方有两名女子持长柄扇、携包裹款款而来,仪态娴静文雅。画面布局左密右疏,形成比较明显的对比。

  《消夏图》的作者刘贯道,生卒年月不详,约活动于13世纪。字仲贤,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幼时家贫,天资聪慧,善画,工画道释人物。宗法于晋唐,山水师从李成、郭熙,花竹鸟兽亦能集诸家之长。其画笔法凝练,坚实有力,造型准确,生动传神,成为当时画坛的高手。他有两幅画作最为著名,其一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元世祖出猎图》;另一件便是今藏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消夏图》。这是一幅元代人物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刘贯道采取虚实结合的画法。就画中的器物来看,分为两类,一是实景,即画面之前景;一是虚景,即图画之背景,亦即屏风画中物。

  实景里的器物,为居于画面左方的一张卧榻,下开壸门,底有托泥。其侧置一踏床。卧榻之端一张带托泥的方案。方案中心部分,一个荷叶盖罐,又露出半边的汤瓶和盏托一摞,此为茶事所需。一具辟雍砚,有书卷二十包裹在竹书帙里,置于砚边,此为书事所需。有一个满插着灵芝的长颈瓶,一个挂着铜钟的乐器架,均为案头清物。方案之侧是一个三弯腿带束腰的四足小几,几上置冰盘,此为“消夏”之物。

  卧榻上面的主人公一身燕居之服,右手轻拈拂尘,左手漫拄书卷,背倚隐囊,一双方鞋脱在踏床上。隐囊后面竖一把阮咸。画面右方有侍女二人,一人捧袱,一人肩扇。卧榻后面是一架座屏,芭蕉、翠竹分别点缀于屏风两侧。屏面又嵌了一幅画。

  屏风画,便是此图之虚景。画面深处又是一架山水屏风,前方卧榻一张,榻上一个小小的书案,案上放着书册、辟雍砚、笔格和笔,案旁一个投壶。主人坐榻,小童手捧博山炉立于侧。画面左边一个方桌,桌边茶盏并盏托凡两副,又一摞茶盏倒扣在桌子中间,此外则是一个食盒、一个注碗、一个注子、一个荷叶盖罐。桌旁有一具有莲花托座的风炉,炉上放着铫子,一童子手持铫子的长柄方在煎茶。贴着桌脚的是一个大水盆。

  从画中可以看出,主人公被置于士人所向往的另一种闲适之境。从画的整体构图来看,在《消夏图》中,刘贯道把三幅主题不同、情景各异的画面,用“重屏”方式绝妙地结构在一起;把三个时间和空间,合理地变为一个时间和空间,使画面具有纵深感并极有欣赏趣味。从技法上看,《消夏图》中,界画屏榻工致精巧,衣纹线条劲挺舒畅,线条的硬度、粗细和韵律与宋代院体的风格颇为相近。室内的各种古器物及陈设品被刻画得细致入微、精确无误。

  其实在古代,有钱人家和官宦人家还能买些冰块消夏,而对于普通人家,只能硬扛了,至多也是少穿点衣服而已。从画中人物周边的布置及消夏时摆放在身旁器物里的冰块来看,主人公应为一高士。

  纵观这幅画作,其画风严谨,技巧独特,构图新颖,颇具一定的品鉴价值。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