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精品欣赏 > 正文
清末“鱼化龙”银铃铛
2024-02-05 09:43:06

清末“鱼化龙”银铃铛29_b

■江苏苏州 白尼

  一对清末鱼化龙银铃铛(见图),内含金属小圆球,晃之叮当作响。民间素有“鲤鱼跃龙门”,鱼化成龙之说。鱼化龙为龙首鱼身,又称鱼龙,鲤鱼跃上龙门,一飞冲天,喻意科考得意,金榜题名。《封氏闻见记》卷二有句云:“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银铃铛之鱼龙纹,气势非凡,翘首翘尾,肚儿朝天,鱼鳍飘飞,作出一副奋力腾跃龙门之状,其灵动的造型,几乎包裹住除屋顶、牌匾之外的整座龙门。鱼化龙深具不畏艰险、不懈追求的精神内涵和努力拼搏的顽强意志,直至最终实现梦想,获得成功。

  “鱼化龙”是中国传统吉祥纹饰,在两晋年间随佛教一同传入我国,初谓摩羯纹,明清时百姓将摩羯纹称为“鱼化龙”,此称呼一直延续至今,喻意金榜题名、青云直上等。我国早在远古史前文明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鱼图腾崇拜。而龙是中华民族象征,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相传龙图腾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又有一说,起源于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我国神话传说中三皇之一、五帝之首的伏羲。

  银铃铛各以鱼籽纹作地,重24.7克(一对),各重11.3、13.4厘米;各高约4.8、5厘米(含直径0.5厘米小银环);各宽约3.6、3.7厘米;各由两片半凸形相同双面工银片,相合相焊而成。龙门牌匾与鱼肚之间,各饰花朵纹,鱼之背鳍,被巧妙构思成齿梳形铃铛底。系由模压、錾刻、锉磨、焊接等手工艺制作而成。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