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矩纹纱交领襌衫
图2 缠枝牡丹花罗合领夹衫
图3 贴绣牡丹花褡裢
中国是最早用桑蚕丝织绸的国家,自古即以“丝国”(Seres)闻名于世。传说在黄帝时代,黄帝之妻嫘祖发明“养蚕取丝”,并授之于民。而考古研究发现,中国先民最早驯养家蚕,逐渐摸索并掌握“治丝”技术的时期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镇江是江苏省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以“丝绸”名盛一时,在中国丝织业的发展中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远在汉唐就以“土贡衫罗”和各种花绫著称,至宋代,政府在这里专门设有“织罗务”机构,每年要贡御用花罗数千匹,供统治者挥霍享用。
1975年7月初,江苏金坛茅麓公社向阳大队发现的南宋周瑀墓中,出土陪葬丝织品包括衣、裤、鞋、袜、帽、贴绣褡裢、丝绵蔽膝等,按成件计三十四件。数量可观、保存良好的各类丝织品是周瑀墓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现收藏于镇江博物馆,其中几件值得一提。
矩纹纱交领襌衫(图1),长135、通袖长268、腰宽68、下摆宽89厘米。襌衫即单衣,衬衣类。此衫为对襟、右衽,直袖式。表、缘以驼色绞纱为地,平纹起花,花纹图案仿自铜器“矩纹”,缘里为同色平纹绢。
纱是一种疏薄、方孔、纤细的平纹丝织物,孔眼细而均匀。周瑀墓中出土的矩纹纱交领襌衫是以一绞一纱组织为地、平纹为花的大提花织物,地明花暗,属于亮地纱一类。图案是以铜器上常见的“矩纹”为题材,织造者利用绞纱的特点,采用大胆的经纬密度配置,使织物极为透明、飘逸。该衫重仅126克,轻柔飘逸,薄如蝉翼,可谓南宋时期男性便服中的精品。
缠枝牡丹花罗合领夹衫(图2),长122、通袖长268、腰宽71厘米。此衫为合领对襟式直袖短衫,大阔袖,身长过膝,襟怀一对系带,两腋下各舒垂一带。缠枝牡丹花罗合领夹衫是南宋时期流行的士人便服款式。
罗是一种采用绞经组织的透孔丝织物。凡用纱罗组织制织,在织物表面有明显横条效应的平素织物称之为素罗,提花的叫花罗。缠枝牡丹花罗合领夹衫图案以牡丹花为主体的缠枝装饰纹样,小花坐落枝头,摇曳多姿,叶内填花,叶内有叶,别具风格。
贴绣牡丹花褡裢(图3),褡裢长14.5、宽12、中腰7厘米。素罗面料制成,银锭式,颜色驼色。牡丹花罗里和背衬,面上用纱罗绢剪贴花。叶以锁针绣法锁边,花梗用不同捻向的两股丝线钉缀,呈辫子股状,编结巧妙,图案绘制技艺别致,是一件罕见的绣制工艺品。
南宋周瑀墓出土丝织品品种计有纱、罗、绢、绸、绮、绫六种,其中纱罗居多,颜色均已褪变,呈驼黄、烟色和深棕色。因为古尸不腐,作为蛋白纤维的桑蚕丝织物保存良好,织物的光泽、手感、弹性等,为过去出土丝织品所罕见。
宋室南渡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很快,丝织业规模日益扩大,朝廷所需丝织品主要来源于南方,尤其是镇江。据文献记载,润州织罗务设于润州州衙西门外。南宋绍兴二年(1132)“镇江织造务岁贡御服花罗数千匹”,可见当时镇江丝织业发展之盛况。武进村前南宋墓、高淳花山宋墓相继出土丝织品,与金坛周瑀墓出土的丝织品相仿,专家推测极可能出自南宋时期的镇江地区。
南宋时,除了官府及豪绅地主设置的丝织作坊外,民间个体机户亦不少。《至顺镇江志》卷六记载,仅丹徒(即镇江)一地就有三百余家,可见镇江地区在宋代丝织业的重要性。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