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精品欣赏 > 正文
福建先秦时期陶器:商周大口尊
2024-04-01 16:21:47

 

这是一件商周时期的陶尊(见图),漳州芗城遗址出土,福建博物院藏,属于青铜时代浮滨文化遗物。该陶尊是福建省内发现的先秦时期陶器,其胎体厚重,造型规整大气,折沿外翻,腹部装饰有繁密的条纹。

此陶尊因其口大最具特点,通常称之为“大口尊”,制作和烧造水平令人惊叹,其功能多样,可以贮藏粮食,甚至可用作祭祀礼器。

浮滨文化遗址的大量发现,说明早在商周初期,浮滨人即高举绚烂的文明之光,穿透蒙昧的迷雾,照耀在闽南广阔的土地上。

商周之际,中原王朝向长江以南扩张,进入闽南和广东,带来语言文字、水利农耕等先进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起,九龙江流域的漳州、漳浦、南靖以及晋江流域的泉州、惠安、莆田等地相继发现浮滨文化遗址。其文化特征为长颈大口尊、圈足豆、带流壶等器物。

浮滨文化最早发现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浮滨塔仔金山,广泛分布于粤东闽南区域,以长颈大口尊、圈足折腹豆、带流壶等为陶器组合,陶器多施褐色釉,多见直内戈、三角矛、凹刃锛等石器,以及少量小型青铜器,是闽粤东南沿海地区受到商文化强烈影响的早期青铜文化。

从浮滨文化出土的锛、斧、凿等石器生产工具和石璋等可判断浮滨文化已进入使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而青铜器的出现,则可成为浮滨文化作为“南方地区中受到中原商周文化强烈影响的早期青铜文化”这一观点的印证。

值得注意的是,浮滨文化分布的区域,与闽南方言流行的主要区域基本重合,说明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不但没有消失,而且三千年来一脉相承,逐渐演进。

(尼松义 文/摄)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