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璜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玉器种类之一。从史前文明的南方江浙地区良渚文化到西北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都可以看到玉璜被佩戴使用的考古记录。在上古典籍《山海经》中我们亦可以找到有“夏后启……右手操环,佩玉璜”这类关于佩饰玉璜的记载。玉璜在古代不仅是最早出现的佩饰玉之一,也是较早出现的礼仪用玉之一。为《周礼》中用作祭祀天地四方的“六器”之一,即书所云“玄璜礼北方”,玉璜被认为是西周时期用来祭祀北方土地的重要礼玉器。
古代玉璜的形制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如半圆环状,即所谓“半璧为璜”,这类玉璜通常在其两端钻有小孔,佩戴时弓背向下。流行于原始社会至西周时期,尤其是在西周组佩中常见此类玉璜。另一类玉璜是台湾那志良先生认为仿“虹”造型的玉璜,呈窄弧拱形,这类玉璜通常在其中间钻有小孔,佩戴时弓背朝上,有的还起到组佩中的提挈部分,故亦被称为“珩(衡)”。自春秋以后这类玉璜广为流行,在战国至两汉墓葬考古中多有发现。纹饰也逐渐变得精美繁复。
此战汉时期出廓龙纹玉璜(见图),山东荣成埠柳镇出土,荣成博物馆藏。玉璜长21、宽10、厚0.5厘米,白玉质地,局部有黑褐色沁。玉璜造型饱满接近半圆,整体纹饰由三部分构成,中心为几何形状拱形平面,上有细阴刻线雕琢的流云图案。在其下方对称饰有镂雕回首龙纹,玉龙圆目,张口露齿,鬣毛向两边卷曲,二龙对称仰躺,各伸一足相抵,身体随中心主体卷曲缠绕呈祥云状,如欲将拱形的中心图案托举腾飞一般。二龙造型约占据有一半的画面,亦呈玉璜状态。几何拱形上部为镂空边廓,边廓上方一侧出廓雕琢一行走姿态、身体扭曲呈S形、昂首张口的螭龙。另一侧为一尖顶柿蒂状的云纹。二者一左一右,彼此呼应。
整件玉佩在保持构图平衡大气的同时,又不显呆板,展现出飞扬灵动之趣。玉工在雕琢时采用浮雕、镂雕、阴线细刻等多种技法,使其线条流动,有玲珑剔透之感,堪称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楚式龙佩的精品。相类似造型的玉佩还见于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广东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
古人将佩玉视作身份地位的象征,《后汉书·舆服志》载:“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佩,所以章德,服之衷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战国秦汉时期铁制砣具的应用,治玉技术大为发展,这些标榜上流身份的佩玉造型纹饰也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多样,更多精美装饰纹饰及精湛治玉技艺施展在诸如玉璧、玉璜等器型之上,这一时期成为中国玉器发展史中最为辉煌的时代。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