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收藏鉴赏 > 正文
林则徐题上官周《秋水青山图》之鉴赏
2023-06-12 11:33:29

林则徐题上官周《秋水青山图》-1-1

林则徐题上官周《秋水青山图》-1-2


林则徐题上官周《秋水青山图》-1-3

林则徐题上官周《秋水青山图》

■江苏南京 王重阳 左中仪

台湾著名文物鉴赏家王震球收藏有一幅林则徐题、上官周绘《秋水青山图》画卷(见图),此画为设色绢本,成画于清康熙年间,保存完好,已被《中国书画集锦》(2020年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收录。

《秋水青山图》是一幅精美山水画卷。引首:题有行楷书体“秋水青山图”五字;落款:林则徐(草书体)、林则徐印(朱文、篆书方印)。

画心:山势起伏连亘,一条溪水蜿蜒流淌,山间散落几处民居与一座小桥,勾勒出山里人家的住与行;近处奇松虬枝、怪石嶙峋,榕树与芭蕉葱郁依旧,一间茅舍前两人在炉前生火,其神态逼真,令人忍俊不禁;远处峦峰叠嶂,在迷雾云海中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画尾题有七绝诗句:晴峰积雪尚皑皑,已见征帆破冻开。却慕幽人茅屋底,红炉小火试新焙。落款:竹庄上官周。两枚篆书方印,分别为:文左(朱文)、上官周(白文)。

画卷以写实手法展现闽粤一带山景,采用水墨技法与小青绿并用,色彩柔和,幽雅含蓄,韵味十足;传统的披麻皴法凸显出南方的山体结构和地貌特点,部分草木被处理成点点霜染的褚石色,提示已入深秋季节。画者将大自然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彰显出超凡的山水画功力;对陪衬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体现了人物画的底蕴。“红炉新焙”,生动反映山野人家的隐逸生活,也流露出画者淡泊守志的心境。画面与题诗相契合,形成“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所谓:“画得诗之兴致,诗显画之情怀。”

上官周(1665—1752),字文佐(左),号竹庄,福建长汀人,出身农家、终身布衣。少年时,因“三藩之乱”失学,师从当地写真画家熊介玉和名士黎士弘。青年时,“挟三寸管糊口四方间”,游历于江浙闽粤赣,采百家之长,渐成大器,人称“江南民间神笔”。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廷下诏纳为宫廷画师,辞不就。中晚年后,客居岭南四十载专心治画,逐渐从一位纯粹的职业画师蜕变成融诗书画于一身的文人画家。

在清初闽画史上,上官周当属承前启后的大家,他与画坛传奇“扬州八怪”之一的华喦、黄慎并称为“闽西三杰”。他擅长人物、山水,也善诗文,常常诗画一体,有唐代王右丞之风范。近现代书画家窦镇称他“善山水,烟峦弥漫,墨晕可观”。他尤善精工细笔人物,其晚年刊行的《晚笑堂竹庄画传》为后世所推重,是明清时期版本最丰富、传播最为广泛的人物画谱之一。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少穆,福建侯官人。清后期政治、文学、思想家,诗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历官翰林编修、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道光十九年(1839),敕封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以“虎门销烟”而名扬天下。后遭构陷革职,发配新疆。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获起用,历任陕甘、云贵总督等职。道光三十年(1850),病逝于广东潮州,享年66岁,后获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

林则徐不仅是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其楷书以欧体为宗,大气凛然,流露出光明磊落、铮铮铁骨之笔风;其行书集右军之韵,规整洒脱,好似于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之正气。正如后世评价之,有“清劲秀博之风,柔中含刚,宽厚舒朗,一如人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宽阔的胸襟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昭然若揭,令无数后来者高山仰止。

林则徐与上官周并非同一时期人物,但在某种机缘巧合下,成就了一对“八闽双骄”相隔百年的字、画联袂,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秋水青山图》画卷中共有10枚鉴藏钤印,根据印位及相关资料推定,可将递藏顺序排列如下:

“以御鉴定珍秘”(朱文长方印)。陈定(生卒年不详),字以御,福建人,为官。明末清初著名书画鉴藏家、古董商。

“陆时化藏”(朱文方印)。陆时化(1714—1779),字润之,号听松,江苏太仓人。官宦世家,国子监生,嗜书画,精鉴别,购藏极富,著有《赏鉴杂说》等。

“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印)。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清朝第六位皇帝,25岁登基,年号“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一生文治武功,酷爱鉴藏书画,清《石渠宝笈》载,所藏各类书画精品达一万多件。

“秋帆书画图章”(朱文方印)。毕沅(1730—1797),字纕蘅、秋帆,江苏太仓人。23岁中举,乾隆二十五年(1760),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喜金石地理之学,著有《续资治通鉴》等。

“不翁”(朱文椭圆印)。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晚自署不翁,浙江钱塘人。24岁中举,乾隆十七年(1752),特赐进士,任翰林院侍讲。清早中期著名书画、藏书家,著有《频罗庵遗集》等。他曾与毕沅同朝为官、京城近邻、好友,素有交往。

“滇生书画”(朱文方印)。 许乃普(1787—1866),字季鸿、经崖,号滇生,浙江钱塘人。清中期藏书、书法家。嘉庆二十五年(1820),殿试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出任三朝内阁学士,历任兵、工、刑、吏部尚书。其族中举人、进士辈出,有“父子四进士”“七子登科”之美誉。梓里同僚梁同书曾赠许父一长联:“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小天籁阁”(朱文方印)。项源(生卒年不详),字汉泉、芝房,安徽歙县人。乾隆至道光年间著名书画鉴赏、收藏家,历代藏品以多而精著称,其斋名小天籁阁。

“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朱文方印)。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为书香世家,楹联学开山之主。嘉庆七年(1802)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江苏、甘肃布政使,广西、江苏巡抚等职。为官政绩突出,曾积极配合林则徐严禁鸦片,是一位坚定抗英禁烟派人物。他与林则徐既是同乡近邻,又为同师兄弟、同府幕僚、同朝为官。此印文原是梁章钜七十寿辰时,其好友所撰贺联中的开篇段,也是他的生平写照。

“陈良斋庚申以后所得”(朱文方印)。陈骥德(1827—1875),字良斋,号德大,浙江海盐人。清咸丰壬子年(1852)副贡,江苏补用同知。晚清书画收藏家,撰有《吉云居书画录》等。

“新会梁启超印”(白文方印)。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政治、教育、史学、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后走上维新改良的道路,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人物。

《秋水青山图》画卷为名家所作、名人所题,后又经过帝王、达官及多位鉴赏家所递藏,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