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收藏资讯 > 正文
种类繁多的古代青铜乐器鉴赏
2015-09-08 10:24:16

  除青铜钟、青铜铙和青铜镈外,古代的青铜乐器还有青铜铃、青铜钲、青铜句鑃、青铜铎、青铜錞于和铜鼓。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一下。

  青铜铃:最早的青铜乐器。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了单翼铃,《诗·载见》称“和铃央央”。铃常挂在旗上、车上和犬马身上。《广韵》:“铃,似钟而小。”可见铃的形状似钟但体小,一般作平口或凹口,上有弓形钮,体内有舌。乐器铃二里头出土的一件,平顶、敞口朝下,顶呈桃核状,有两椭圆孔,两孔间有一桥形钮,一侧有扉棱。与之配套的有一管状玉铃舌。

  青铜钲:古代行军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又名“丁宁”。《国语·吴语》:“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韦昭注:“丁宁,谓钲也。”其体作合瓦形较狭长,下有执柄。钲主要出现于南方地区。

  青铜句鑃:一种手持的打击乐器,其形狭长,使用时口朝上,手持铎柄, 以槌敲击。存世句鑃铭文中有“择其吉金铸句鑃,以享以孝”的内容,可知它是宴享和祭祀用的乐器,主要盛行于春秋时期的吴越地区。

  青铜铎:《说文》:“铎,大铃也。”但传世自铭为铎的形体并不大。铎有柄有舌,持柄而振,舌撞铎体发声。《周礼·夏官·大司马》:“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青铜錞于:军中乐器,《国语·晋语》:“战以錞于、丁宁,敬其民也。”又《周礼·他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錞于也,圆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所见实物形如圆筒,上大下小,与文献记载一致。錞于顶上有钮,且以虎钮为多,主要流行于春秋至西汉时期的长江流域地区。

  铜鼓:《周礼·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可知鼓常用于乐舞、宴会及战争中。商周时期鼓多木质。目前发现的铜鼓属于商代,仅有两面:一面流落日本;另一面是1977年在湖北崇阳新出土的。两鼓的主要特征是横置的两面鼓,有四足或矩形足。现在见到的大量铜鼓出于我国西南广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鼓呈圆形,均为单面鼓,由鼓面、鼓胴、鼓腰、鼓足等部分构成,在鼓腰常附有环耳,鼓面常装饰浮雕人和动物,鼓身和鼓面还饰有各种图案的纹饰,主要盛行于战国至汉代。

  丁孟,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

来源:中国文化艺术网

编辑:何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