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 李笙清
唐三彩为唐代三彩釉陶器,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多出自唐代墓葬。汲取了中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是在汉代低温铅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低温釉陶,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其工艺是以瓷土或粘土作胎,经过素烧之后,再施上以铅作助熔剂,铜、铁、钴、锰等作呈色剂的釉,再经过800℃左右低温烧成。唐三彩烧造工艺独特,造型丰富多彩,产品久负盛名,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图为广州博物馆收藏的唐三彩骑马俑,高38、长34厘米,施以黄、绿、白三色釉,陶马高大肥壮,形体健美,骨肉亭匀,浑身上下呈棕黄色,正肃然静立,四蹄踏于一长方形托板上,目视前方,显得安静闲适。一个头戴幞头、身穿绿色右衽长衫的男子跨坐在马背上,足踏马镫,精神抖数。身躯挺立微微后仰,面部丰满,嘴唇红润,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右手握拳抬起与下颌平齐,似在拉紧缰绳,让马停止前行,虽不见缰绳,但从马停步不前的造型来看,可见对人物俑和马俑塑造的准确到位。此俑造型优美,人、马、鞍鞯色彩各依其特点搭配得当,线条粗犷有力,刻画丰富、自然,栩栩如生,生活气息浓郁。
唐三彩主要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虽名唐三彩,其实其釉的色彩并不仅仅只有三种,还有绿、蓝、黄、白、褐、黑等,有的三彩器釉色种类多达六七种,有的仅有一种。唐三彩的生产主要集中于唐高宗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前后仅有百余年之久,其后急剧衰落,至中唐之后,只有个别地方还有少量烧造。唐三彩的烧造主要分布于河南巩县窑、密县窑、洛阳瀍河窑,河北内丘邢窑,陕西铜川黄堡窑,山西浑源界庄窑等窑口。唐三彩主要以随葬的明器为主,这主要与盛唐时期政局稳定、贵族官僚穷奢极侈崇尚厚葬之风有关,当时的官府甚至将唐三彩作为随葬明器,其随葬多少按官员品级作出过明文规定。另有建筑构件、玩具和日用生活品,因三彩釉中铅的含量很高,不适宜作食器,故基本上很少见到传世的唐三彩食器。其器型十分丰富,以武士俑、仕女俑、贵妇俑、胡人俑、男女侍从俑、神话人物天王俑等人物俑和马俑、骆驼俑、牛俑、镇墓兽俑等动物俑最为多见,亦有人物俑与动物俑组合的骑马俑等,体型上大小兼有。
这件唐三彩骑马俑胎质粗松,分量较重,釉色白中泛绿和黄褐色,釉面银光可见,蝇翅状的片纹遍布器身,敷彩自然,色泽浓艳但不刺眼。整件器物比例适当,完整端正,人物气度闲适,形象准确生动,既体现了唐代以丰满为美的特性,又与盛唐时期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状况相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政治、文化、生活的缩影。釉色光泽晶莹,色调和谐明快,显示出唐代三彩釉烧造技艺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