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收藏资讯 > 正文
结交云南巡抚
—— —清初云南名士阚祯兆考述(三)
2023-06-21 09:20:55

4

阚祯兆诗文集《大渔集》内页。(黄有光供图)

44

阚祯兆书法作品。(黄有光供图)

□  黄有光

加入幕府,诗文交游

阚祯兆重到省垣,很受云南巡抚王继文的器重,两人常常共商地方行政大事。阚为其出谋划策,并代替其撰文写字,檄文边报的书翰文牍均由阚代拟签发。张震在《大渔集·序》中曾记叙:

“先生或一言,而造千万人之福者,历历在前也。”

袁嘉谷《滇绎》载:

“王(继文)久于位,许(弘勋)工于文,修古迹,建新庙,培名胜,改城郭……幕中有阚大渔诸人,故一榜、一联、一金、一石,书撰均斐然可观。”

而阚祯兆对王继文在云南的施政业绩也称赞有加:

六诏资恢复,行台擢把持。俗因宽亦化,政以惠为师。(阚祯兆《上云南王大中丞》)

康熙二十九年,通海县令魏荩臣倡修通海县学宫,阚祯兆以其子阚揆雍名,慨然捐金三十两。

同年,魏荩臣邀请阚祯兆主持纂修《通海县志》,阚祯兆聚集全县举贡生员百余人共参此事,于康熙三十年成书付梓。此志书比较集中地记述了明清之际战乱史事,反映清初平定三藩之后所采取的一些发展经济的政策,笔墨集中,而不泛泛稽引古籍。

阚祯兆还主张修志要善恶并书、叙议结合,这也是十分有远见卓识的:

“邑志与史不同,史明赏罚,天子之书也。若志不过考一方事耳,往往谓隐其恶扬其善之谓志,然则治可得而书,乱似不可得书矣。夫乱既可书,则乱之事与乱之人又不容不书。善善长者,莫如《春秋》,《春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诛乱贼所以扶善类,忠厚之至也。兹志例得入告,是不敢曲为忌讳,以蹈欺罔。”(阚祯兆《通海县志·凡例》)

许弘勋为阚祯兆所纂修的《通海县志》作序说:

“兹志岂独志通乎!滇之治乱得失举于是乎!在可以为郡志法,为省志模。”

后来,王继文派阚祯兆随“‘提军’(提督)游京师,去来十月”,使他又一次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结识了当时的许多名流豪士,在京师名声大振,朝野士人均愿与其诗文交,“一时郎官大夫以不及交为恨”。(张震《大渔集·序》)

阚祯兆此次北上,创作颇丰:

“嗣为诺,提军邀游京师,去来十月,所过名山大川,皆留题咏,有《北游草》千余诗焉。”(张震《大渔集·序》)

虽然收录了阚祯兆千余首诗的《北游草》诗集今已散佚不可见,但我们仍能从他存世的书法墨迹中读到一些诗作:

赤壁黄州古,千年两赋诗。登临齐下拜,恨我不同时。事岂文章尽,心惟日月知。大江流水合,浩瀚拂须眉。(《游赤壁谒苏东坡祠》)

万里黄河拥帝京,太行山外紫烟生。堂堂气象包六合,卷卷嵩峰到处晴。(《万里》)

九霄孤月洞庭多,赊得清光洗碧波。沽酒云边天上酌,呼龙起舞夜如何。(《过洞庭湖》)

歌浓百苧全分楚,树冷青枫半入吴。细雾着衣天浸水,稀星对酒月临壶。拟将烂醉忘身世,何用扁舟系老夫。(《芜湖晚泊》)

告老还乡,提携后进

王继文调离云南后,他的继任者石文晟仍礼聘阚祯兆襄助策筹于昆明幕府,直至晚年,阚祯兆才告老还乡,安度晚年。

《康熙通海县志·艺文志》中收录有阚祯兆《连然温泉行奉怀许观察公兼呈石大中丞王式庐太守江左朱彦则罗秉昭名士》诗一首,诗题中的石大中丞即当时的云南巡抚石文晟。石文晟于康熙四十三年由云南调任广东巡抚,康熙四十四年擢升湖广总督,由此可知阚祯兆辞幕回乡的时间不会早于康熙四十三年。

阚祯兆从昆明幕府回到通海后,倾心致力于对通海地方人才的教育、培养、提携,为通海培养了一大批文化人才,使通海文风炽盛、科甲绵延:

“教其子,教其弟,以及一族之子弟,一邑之子弟,远方从游之子弟,裁而成之者,姓氏难以悉举。”(张震《大渔集·序》)

“力求圣道,讲学授徒。辨阳儒阴释之害,辟佛老虚无之非。功利权谋,屏而不言。”(阚祜兆《通海阚氏族谱》)

董玘、赵河等后起之秀都受到过他的教泽。董玘在《阚我慈先生墓志》中说:

“余以礼经博制科,而经师实出东白阚先生之门。”

赵河《待焚草》诗集中有《春初看芝岩丈人斋中盆兰次韵》五律三首:

英姿原草莽,野性自芬芳。(其一)

我欲亲贤者,萧条望古来。五柳行行菊,孤山处处梅。(其二)

芳泽深谁厉,空山隐应赊。(其三)

诗中喻东白先生英姿草莽、野性芬芳,风度气节直追陶渊明、林逋,景仰之心,油然而生。

怡然安宁,豪兴不减

回到通海后的阚祯兆,虽然生活怡然安宁,但他豪兴不减当初,年年都要相邀亲友门人一起出游踏青,凭吊古迹,吟诗抒怀:

半世轻随出岫云,如今归作卧云人。小山有赋招游子,大块无私供老身。禅版梦中千嶂晓,鬓丝风里万花春。新年社瓮鹅黄满,賸醉田头紫领巾。(阚祯兆《半世》)

老来泛泛没生涯,劝我东陵学种瓜。不读素书空虎啸,还嗤丹灶问桃花。乾坤岂少奇男子,孔孟居然绝大家。富贵浮云真实际,何人轩轾判龙蛇。(阚祯兆《老来》)

直到康熙四十七年,阚祯兆六十七岁时再次出游云龙山,穿林杖石,宿准提阁,“望真武废宫,挥泪数行,寓盛衰之感”,与诸老吊前明建水州牧,写下《春游云龙山》诗四首。他在诗序中说:

余闭户守拙,仰质昔人,愧鹿门庞公甚矣。戊子(1708年)春,过云龙山,穿林杖石,离奇变幻。主(住)鲜白老人准提阁,望真武废宫,挥洒数行,寓盛衰之感。明日内止,无余梦意,诸老恳留,新茗外概却他供。同登近寺,风景萧条。憩废宫柏树间,诸老披荆莽,发岩壁,语余曰:“流寇兵戈,六十余年,建水刘牧讳僖者,巴江人,弃官隐此,日日瞻拜北方,痛哭吞声。”余嗟叹久之,怅然而返。率成四律,志所见闻云。

阚祯兆“晚年感慨不得如范公霖雨苍生,何可不效其敦本睦族,因承先志,将芭蕉箐民租作祭田,春秋荐饔拜扫,以教子孙孝悌家庭。德行难以枚举,大要事亲乐道,矩获程朱而已”(阚祜兆《通海阚氏族谱》)。康熙四十八年,阚祯兆病逝于通海县城祁家巷阚府,享年六十有八。葬于御几山,即今天通海县里山乡的蜈蚣山。

阚祯兆先配通海县城朱祚永之女朱孺人,无嗣。朱氏寿七十五,葬于华宁大相公岭。继配贵州李公之女李氏,生子二,长揆雍,次揆曾。李氏寿六十六,葬于咱乐仁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