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文博资讯 > 正文
市博物馆勘探研和王家山清代龙窑遗址
2013-04-23 23:32:09

 

   玉溪新闻网讯 (记者  李梅摄影报道)自4月18日开始,玉溪市博物馆、红塔区文管所联合对位于红塔区研和街道东山村委会的王家山清代古窑遗址进行勘探调查,预计5月初结束。据初步勘探,该遗址为保存较为完整的龙窑遗址。

   2012年春节后,红塔区研和街道东山村委会一个养殖场的经营者准备在养殖场里推出一条路,在作业的过程中,埋藏在一棵大树根部的大量碎瓷片被推了出来。几个月后,一位退休老人听说此事后通知了研和街道文化事务中心主任张雁鸿。红塔区文管所所长李松看到张雁鸿传来的碎片图像后赶到现场查看,初步认为可能会是古窑遗址。之后到过现场的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管所等专业人员均认为附近有古窑遗址。通过前期准备,今年3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红塔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勘探队,对王家山窑址进行了实地考古勘探工作,基本弄清了王家山窑址的分布面积和大致年代。

   根据勘探,王家山窑址分布大致面积为500平方米。依据出土瓷器的器形、釉色、花纹图案等,可以判断窑址为一民窑,主要是烧制东山土司和村民的日常生活用品。窑址年代大致为清代中晚期,大致存在2至3条龙窑。

  由于王家山窑址具有较大的考古研究价值,对研究玉溪市的瓷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考古勘探获取的材料,玉溪市博物馆、红塔区文管所决定对这一古窑遗址进行全面勘探调查。勘探调查工作于4月18日开始,预计5月初结束。目前,古窑遗址的表层土已经清理完,古窑遗址周边的堆积层清理还在进行中。古窑遗址表层土清理完后,龙窑窑体显露出来,虽然窑身已经倒塌,但可看出,这一古窑最下面的窑头、最高处的窑尾都保留着,是保存较为完整的龙窑遗址。

  新闻链接

   龙窑: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在坡地上,呈长条形,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犹如一条龙,故名龙窑。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因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温快,同时装烧面积大、产量高,故自商代至明清时期南方地区多有砌筑。

编辑: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