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玉溪窑的前世今生
2015-07-30 08:48:30

  在琳琅满目的玉溪文博会上,玉溪窑受到了人们的追宠。

  何为玉溪窑?它的前世今生是什么?梳理玉溪窑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当下有何意思?如何复兴玉溪窑?记者专访了《云南玉溪窑》作者、玉溪市博物馆馆长陈泰敏。

  何为玉溪窑

  玉溪窑包括了红塔区的玉溪青花、华宁陶和易门陶。这些窑场所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他相关的陶器文化遗存共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玉溪窑文化。

  可是,红塔区的玉溪青花是瓷,华宁生产的则是釉陶,怎么能把它们混为一谈,当作一个窑口?

  对此,陈敏泰认为,人们习惯上总是把陶与瓷相提并论,统称为陶瓷。这种提法反映了陶与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由于陶发明在前,瓷发明在后,所以,瓷的发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产的影响,如人们对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对黏土特点的充分认识等。更重要的一点是,玉溪青花烧成温度不足1300度,其他指标也很难达到这个标准,青花瓷似乎应该叫做青花陶;而反观华宁陶,它的烧成标准也和一般的陶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它几乎有1200度的高温,胎土里含有高岭土,烧结程度也高。所以,按这个标准来看,玉溪陶瓷里的青花和华宁釉陶,可以说既不是陶,也不是瓷。玉溪青花和华宁釉陶其实无论从原料来源、工艺技术、文化背景等来看,都是同出一脉的,可以当作同一类文化来看。因此,青花和釉陶都是玉溪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玉溪窑的两大产品种类。

  不仅如此,陈泰敏还认为,玉溪陶的制作自原始社会就开始了。现在的新平、元江一带还保留着最原始、最古老的制陶技法,它比西双版纳的慢轮制陶还要早,因为它是用泥条盘筑法烧制而成。另外,华宁陶还把唐宋时期的东西也继承下来了。

  厚重的陶瓷文化

  采访中,陈泰敏打了一个比方:过去,不论是滇中还是滇南,你只要走进一个大富人家,可以看到他们所使用的餐具和所供奉的佛像、花瓶等,都是玉溪窑的东西,可见玉溪窑的地位和影响。

  历史上,玉溪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成为滇中的富饶之地,经济文化相对发达。这里弥漫着浓郁的手工艺术的传统,历代手工艺人对器物制作始终追求精益求精,能工巧匠人才辈出。在众多异彩纷呈的玉溪传统手工工艺中,陶瓷独树一帜,并且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玉溪陶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除了很强的实用性外,还有较强的装饰性,重视艺术审美效果,装饰性和审美性得到提升,体现了高超和独特的技艺。从元末至明代,玉溪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且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有的青花绘画自然流畅,有的线条粗犷厚重,有的丰满古朴,有的敦厚庄重……

  明末,在景德镇青花瓷的强大冲击之下,云南青花走向了衰落,许多瓷窑放弃了精细陶瓷生产,改为制作粗简的日用陶瓷。但是,玉溪窑扬长避短,继续努力学习中国历史上名窑的先进技术,兼收并蓄,取得了云南陶瓷生产上的另一座高峰。

  玉溪窑的复兴

  如何复兴玉溪窑?陈泰敏认为,除了政府的大力引导和企业扶持之外,玉溪的陶瓷企业也要积极钻研制陶技术,在挖掘传统工艺的同时,积极与各大院校和陶瓷研究机构合作,利用现代陶艺专业知识和设计专长,开发新的陶瓷产品,继承传统而不失时代精神,借鉴国外艺术而不失自己的民族艺术风格,使玉溪窑的制陶工艺从传统中走出来,把传统的手工艺的情感注入到日益更新的工艺中去,把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鲜活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玉溪陶瓷文化艺术的新亮点。

  另外,恢复和传承传统制陶工艺的过程,对玉溪青花烧制技艺的恢复非常有意义。由于历史原因,玉溪青花的烧造在明末清初衰落,红塔区主要窑场停烧,瓦窑村改烧精陶坛罐。青花虽在研和、易门等地有延续,但已经失去了元明时期玉溪青花的艺术特色与主要风格。多年来,恢复玉溪青花的烧制已经成为考古界、艺术界、收藏界有识之士的未了心愿。近年来,在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吴白雨等艺术家的努力下,经过若干次的尝试和失败,玉溪青花终于复烧成功,延续了玉溪青花古朴、自由、深沉的艺术效果。

  陈泰敏认为,随着社会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玉溪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将逐步实现跨越式的飞跃,燃烧千百年的窑火将烧得更加猛烈,玉溪的陶瓷文化将迎来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