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陶,古称“宁州陶”,有华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誉。盛于明清,衰于清末,久负盛名,蜚声全滇。因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器质细腻,釉色斑斓,留下了“宁州陶器烧得绿”的民谚,是西南地区彩釉陶的重要代表。《新纂云南通志》记载:陶器以建水、宁州所产者为著名,有粗细两种,细者如花瓶、花盆、文具等,釉水式样、书画彩色均可观。
华宁是云南著名的陶器生产窑场之一,华宁陶是明代景德镇以外青花瓷的重要窑场——玉溪窑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玉溪古生物、古陶、古青铜三大古文化遗产中唯一还在传承、发展和鲜活的古陶活化石。中国陶瓷文化界对于华宁陶公认的评价是:“色黄如纯金、绿如翡翠、白如羊脂、兰如宝石、紫如剑气、青和松烟、开片精美。”
据考古学家推测,华宁县的陶器烧制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它的里程碑始于明朝洪武年间,也就是公元1369年,当时一个叫车鹏的江西景德镇人,来到华宁碗窑村,建窑烧陶,传承技艺,开始陶业生产事业,并一直流传至今。后与彭、汪、尹、杨、周、卢、张、仲、高等姓合股,在城北华盖山脚建窑制陶,繁衍生息,形成村落,并以“碗”、“窑”命名为“碗窑村”。明末清初,碗窑村以陶业为主的手工业者世代继承,由少到多。据说龙窑发展到十余条,产品增至百余种。随着产量、质量和名气的提高,形成了陶器自由交易市场——窑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至二月十五,全县窑户、窑工在慈云寺集会,举行“祭窑神”活动。清代学者州人刘大绅有窑神殿联:“宜古宜今,彝、鼎、尊、磐同述作;亦文亦质,官、哥、柴、定共流传”,碗窑村也成为了明清时期西南地区最主要的陶器生产交易集散地。
华宁陶作为华宁县独有的一门手工艺品,釉色是其最大特点。配釉的原料通常是老沙、泥浆土、草灰、铜矿等当地出产的天然料子,经过制泥、拉坯、晾干、上釉等多道工序制成。而在烧制过程中,窑变的开片和色彩变化,让华宁陶显得格外珍贵和稀有。
华宁陶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内涵,产品以华宁特有的优质白胶泥为原料,烧制出的陶器质地细腻、造型美观、色泽鲜艳。华宁陶业人继承传统工艺,致力于陶艺发展,古老的陶艺焕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规模较大的华宁陶企业有华宁白塔山建筑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和华宁民族陶瓷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有建筑陶、生活陶和工艺陶等六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今天,新一代的制陶人,更以制陶为基础,积极开发华宁陶旅游商品和发展陶工业旅游,实现从“制陶”向“玩陶”发展,掀起了阵阵“心如春泥、浮生偷闲”的“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