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龙头四弦的传人
——记峨山化念琴师徐宝安
2015-11-20 09:44:51

“龙头四弦”雕刻工艺师徐宝安

  □  玉溪日报记者  饶平  文/图

  一杯茶,一把琴,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让人魂牵梦绕,欲罢不能。

  面对化念琴师徐宝安和他制作的“龙头四弦”,记者心里暗想,是什么让千百年来燃烧在我们血液中的音乐世代相传?是那些成堆的曲谱,还是那些生来就会用激情唱歌的山里人?或者其他东西?

  徐宝安,峨山亚尼人。童年的时候,喜欢唱山歌的外婆用纸板做了一把四弦模型玩具给他,让他一直痴想,它如此好看,怎么不能像其他琴一样发出叮咚的声音?稍长,受父亲的感染,他学会了弹奏四弦。

  弹了多年四弦后,在化念镇从事司法工作的徐宝安越来越不满意手里的四弦:简陋粗糙,音质不好,音响不够。千禧年到来之际,徐宝安萌生了自己制作龙头四弦的冲动,于是开始研究木雕,主要雕刻传统龙头四弦。他深入民间调研四弦传统,虚心向民间老艺人讨教,经过多年摸索,制作出别具风格的龙头四弦,迄今共雕刻制作大小龙头四弦上百把。2010年12月,徐宝安荣获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

  在少数民族中有一种民间乐器叫“龙头四弦”和“篾”(彝族称为:“么嘎”)。“龙头四弦”流传于彝族民间,现在流传下来的甚少。随着彝文化的进一步挖掘,龙头四弦作为彝族的象征,彝族文化的产物之一,时下又风行起来。龙头四弦弹奏出的音乐,淳朴典雅、细腻动听,民族气息浓厚,体现出彝族的音、形、美。弦面上的雕刻图案富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感,向往着美好生活。

  “篾”是以金竹为材料,上香油用小火烘烤至白黄色后精刻而成的一种乐器。弹奏时对准嘴,用嘴形的大小变化和嘴里的气流强弱来控制和发出声音,音色独特好听,专为彝族姑娘使用,而“龙头四弦”多为彝族小伙使用。

  为弘扬彝族文化,挖掘民间乐器,徐宝安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进,让“龙头四弦”、“龙头三弦”和“篾”再次呈现在民间,使其完整地保存和留传下来,有的四弦上,他还特别刻上了“万古月琴,人间仙乐”的动人诗句。

  徐宝安将民间雕刻不精、音质差、音不准等粗糙的龙头四弦进行了改良创新,在保留和传承的基础上,弦面上的“二龙抢宝”、“十二生肖”等图案更加精雕细刻,生龙活虎,色彩鲜艳。徐宝安的作品在创作上,保留了古老的特点,创意地设置了扩音功能,为体现彝族小伙弹跳风姿,还设置了七彩灯。他说,开启彩灯,是“吸引阿妹、暗示我要领跳”之意,将古老与现代的弦乐器融为一体。

  徐宝安还保留了一个古老而有趣的传统:过去的制琴师因为不识字,但想注明自己的琴是哪一年做的,于是就采用了“十二生肖”图案。比如,今年是兔年,就把兔的图案刻在琴杆左上方第一位,弹琴的人一看琴面上的生肖图案,就知道这把琴有多少年头了。

  离开化念,离开徐宝安,我忽然明白,正是他们默默无闻的努力,才让那些旷世绝响生生不息、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