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消逝的乡俗:小镇古乐
2015-12-22 09:32:13

  □ 张立康

  洞经音乐常常出现于农村节日喜庆、悼念祭祀等活动中,它已经成为通海等地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洞经音乐曾到玉溪等地展演,由省、市电视台先后播出介绍,港台等地录音传播。亲历的一次祭祀活动,其中就有一场洞经音乐,当地人称这样的洞经音乐会为“弹洞经”。

  岳母于2002年5月16日凌晨3时50分驾鹤西去,按当地习俗,择了吉日,定于2002年5月23日起棺出殡。出殡的头天晚上仍按当地传统风俗“做功课”。所谓“做功课”,指在灵前念经或弹洞经。由和尚或道士,有的由乡村“斋奶”(其实他们并不一定全是女性老者,还有中青年女子和男性)念经;弹洞经,则由一班业余(日趋专业化)洞经乐手弹奏洞经音乐。我们毅然地选择了弹洞经。

  洞经乐队于晚饭后到达灵前“做功课”的堂院,他们每人各携带一件或两件民间流行乐器。落座后,他们忙着调弦定音,只等预定的时间到来。既然是祭祀活动,少不了要设置一个祭坛(家中现有桌椅垒成),少不了跪拜、念祭文、诵经典、绕棺等程序。这一切,都由洞经乐队领班(即领队、指挥)主持,由洞经音乐贯穿始终。洞经音乐浓浓地渲染着祭祀活动深沉而又悲切的气氛,深深地打动和震撼着参加祭祀活动亲友的心扉。

  该洞经音乐队共十九人,当日到场九人,当中还有一位女士。其中:乐队指挥一人,他是负责人,在当地小有名气;唢呐吹奏手一人,他吹奏的唢呐一响,使整个乐队演奏效果骤然嘹亮明快。其余为二胡、三弦、琵琶、小锣、小鼓、双磬、木鱼等打击乐演奏手。在乐队领班的指挥下,乐手们配合默契,乐声和谐,纹丝不乱,安适优雅。提到乐队指挥,或许被认为只有站在舞台前沿正中、背朝观众面对乐队或演唱队挥舞着指挥棒的人才是指挥,其实不然,乐队指挥也有坐在乐队里指挥的,比如一般戏曲伴奏乐队指挥即是。洞经乐队指挥靠木鱼乃至口诵经文节奏指挥乐队,这种独特的指挥方式,竟然能使乐声节奏感强烈、音律和谐、清音绕梁、过耳不忘……若不是亲聆洞经音乐演奏,无法想像洞经音乐有多么美妙。

  该洞经乐队有女声吟唱。女声的出现,在洞经乐队成了一大亮点。男声和女声,时而“合唱”,时而“对唱”,时而“独唱”,他们在洞经乐队的伴奏下高歌,让你在欣赏美妙民间器乐演奏的同时聆听到悦耳的声乐。洞经音乐在声乐的参和下高潮迭起。

  该洞经会,由当地原“正文学”、“兴文学”两个洞经会的老艺人于1985年在河西圆明寺重新组织,取前两会名称首字为“正兴文学”,共四十人之多。历年先后去世二十多位老师傅,健在十九人,年轻人占一定比例。十九人中,玩唢呐的五人,掌木鱼的三人,弹三弦的二至三人,打云锣的两人,敲碰铃的一人,做钹锣的三人,做鼓的四人,还有具备书画、雕刻等手艺的师傅一人。时下的这个洞经会,是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结合农村实际开展活动的小型队伍。

  据介绍,洞经音乐演奏下列曲谱:赶舟歌、问余何事、步步娇、叠落金钱、一江风、白调、蓬莱宫、碧桃、元始、锁南枝、古歌记、阴阳调、柳色、西江月等曲调。当晚“功课”名为文丧公礼,因为洞经属儒教,崇敬孔子,所以供奉敕封文公朱夫子神位。祭文祭悼亡人生前经历和事迹,在乐队伴奏下念诵经文。用乐谱演奏三奠酒羹食五献的哀思和大悲咒及十王真经或目莲报恩、二十四孝、三十六孝、玄天上帝报恩、玄天十种大报恩等经文。洞经,没有经文就不能称之为洞经,只能叫做古乐。洞经是一种民间古乐的演奏形式,它利用我国古老的传统,以古今劝化人不要做坏事,应做好事及教育下代抚养老小、尊老爱幼为主题,用朗诵和演唱伴之以优雅的洞经音乐,表达对亲人的哀思。

  参加“做功课”活动的亲友们无不沉浸在这优美的洞经音乐中。倘若不是身处这行云流水般、令人飘然若仙的洞经音乐中,在这香蜡纸烛的烟火“熏陶”和长跪不起的折腾下,谁能坚持多久呢?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悼念活动。

  海涅的话用于此处想来恰到好处:话语尽,音乐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