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制M1刺刀
美制M1刺刀局部
日前,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书坊乡太阳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从书坊西门丁厝征集到太阳山革命斗争遗物——美制M1刺刀一把。
此刺刀全长36.5、刃长25、刃最宽处2.9、刃厚0.6、柄长11.5、柄厚2、柄宽2.5厘米,重量500克。配有纤维塑料刀鞘,鞘口有钢套,可穿腰带,重660克。刀把有一卡仔,可以卡住刀鞘,防止滑落。刃根护手前有“AFH/US”和小花的标识。全件基本保存完好。
据有关资料,二战爆发后,美国军队再次提出将刀锋长度从16英寸改短到10英寸的要求。这一要求很快得到响应。好几个部门,包括美国陆军部,领导了将16英寸的M1905型改短为10英寸的工作。改短后的刺刀被称为M1905E1。这样,M1905E1型刺刀被作为标准型号确立下来,并于1943年4月正式将其命名为M1刺刀。同时,刀鞘的改型也由Beckwith制造公司的胜利塑料分公司进行,将原来的M3刀鞘改短以便用于M1刺刀。新型的刀鞘被命名为M3A1,由于担心造成名称上的混乱,随后正式将其命名为M7刀鞘。据统计,1943年9月至1943年末期间,共有超过22.5万把M1刺刀经由装备部门列装到部队使用。美国陆军部对于M1刺刀给出的评论是:刺刀更轻便,上刺刀更迅速,格斗中反应更迅速;易于在受限的空间内(如战壕内、室内)使用;易于离枪单独使用;可作为一般用途刀使用;比16英寸的M1905型节省钢材近25%。AFH是当时获得生产许可的6家厂家之一的美国餐刀和锄头公司American Fork and Hoe Company的缩写。
捐赠人为该自然村的李春铭。其祖父李贻盛,1938年入党,曾任邵顺建县委饶坝区委丁厝党小组组长。邵顺建游击根据地成立后,他积极投身革命工作。1942年省委在建阳书坊太阳山开办第5期武夷干校期间,李贻盛积极组织群众为干校后勤提供服务,并具体负责朱坊、拿口方向的物资采办工作。他与当时的省委及游击部队领导左丰美、汪林兴、王一平、叶良运、王文波、程胜福等都有交集。此刺刀当为游击队从国民党军队中缴获的战利品,部队在书坊活动期间又由部队领导赠送或配发给李贻盛作为防身的武器。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