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董诰手书御制诗里的“接秀山房”
2021-02-24 10:06:47

董诰_b

■陕西宝鸡 王英辉

董诰是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深孚众望的重臣,时人谓之“董太师”。在那个科举选拔极为严苛的时代,董诰的一笔精美“馆阁体”冠绝一时,久负盛名。这从他一件楷书恭录御制诗的墨宝便能窥知一二。

该作系水墨泥金手绘百花纹宫笺纸本立轴(见图),尺寸66.5×63.5厘米,书写的是御作七律诗:“掩映西峰秀相接,山房高敞挹虚峦。冥冥花雾云边合,落落松风天半寒。霞绘三霄青嶂表,日烘五色翠崖端。游神八极归冲漠,漫挟飞仙驾彩鸾。”署款:“嘉庆戊午仲春下澣,御制题接秀山房,臣董诰敬书。”钤盖白文印“以勤补拙”及朱文名章“臣董诰印”各一枚。另有“炳章”朱文鉴藏印并签条:“蔗林相国墨宝。”

整件作品保存较好,虽经历了223年的时光洗礼,但墨色依然鲜亮浓烈,除了个别字体的笔画处稍有脱墨外,通篇字面完整清爽,书风严谨工整,尤其是“西”“高”“花”“松”“天”“五”“飞”等字,结体到位,一丝不苟,堪为临帖范本,足可以洞见董诰在挥笔之际的认真谦恭态度。

历数董诰生平,前一次戊午年为乾隆三年(1738),董氏尚未出生,下一个戊午就到了咸丰八年(1858)了,彼时其已辞世整整四十载,因此这里的戊午当为嘉庆三年(1798)无疑,清高宗乾隆帝尚在世,以太上皇之名训政掌权。

董诰(1740—1818),字西京、雅伦,号蔗林、拓林,浙江富阳(今属杭州市富阳区)人。因书画双擅,入懋勤殿写金字经为皇太后祝嘏。诰承家学,与乃父董邦达并称“大小董”,继为侍从,书画亦被宸赏,尤以奉职恪勤为上所眷注,累迁内阁学士。乾隆四十年(1775)擢工部侍郎,调户部,历署吏、刑两部侍郎,兼管乐部。充四库馆副总裁,接办全书荟要,命辑满洲源流考。乾隆四十四年(1779)命为军机大臣。乾隆五十二年(1787),加太子少保,擢户部尚书。台湾、廓尔喀先后底定,并列功臣,图形紫光阁。董诰久为乾隆倚重,嘉庆初年超拜东阁大学士,其素与和珅不睦,偕大学士王杰正色立朝。和珅伏法后,董诰晋升太子太保,转文华殿大学士,成为内阁首辅,清制大学士入军机者,始为真宰相。累赠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太保。嘉庆二十三年(1818)卒于家,谥号“文恭”,封赠“太傅”,赐金治丧,特诏入祀贤良祠。嘉庆帝亲临祭奠,并作悼诗云:“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嘉誉其一生清明廉洁,大公无私。

诗中所述接秀山房,系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福海东岸南部,是一处清波荡漾、眼界宽阔的清幽之地,前俯巨湖澄碧,远望西山苍秀,最初的正殿“接秀山房”,后改名悬挂“云锦墅”匾额。最南部的院落于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改建成三卷大殿“观澜堂”。接秀山房内部装饰全部采用紫檀木漆器,极为考究,其上均嵌以金银、宝石、象牙等,这些奇珍异宝上皆镂刻有山水、楼阁、人物、花木、虫鸟。此类装饰工艺,从设计到刻技都出自明末杭州一周姓工匠之手,亦为此人创始,故而称之为“周制”。得名接秀山房,盖指此处隔河可观苍莽之山色,低头便是潺潺湲湲之水流,满目盛景,令人神往。难怪《御制诗初集》卷二十二乾隆九年(1744)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接秀山房》诗曰:“户接西山秀,窗临北渚澄。”据此可见,两代帝王对此处都很心仪。

作为一代贤相,董诰的政声掩盖了他作为杰出书画家的光彩,其在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等领域均有非凡造诣,尤以书法为佳,初学二王,晚宗宋元,自成一格,别具面目。画承家学,取法元人,善用枯笔,雅秀绝尘,神韵悠然,在近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