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博物馆陈列南宋七尊石雕佛像
■陕西安康 刘勇先
安康博物馆陈列南宋七尊石雕佛像,是1979年秋出土于安康市汉滨区坝河镇玉佛寺遗址。馆方在每尊佛像前都写有标牌,即一尊佛像、六尊罗汉像及出土地点。
2018年11月,黄镇山写了一篇《陕南安康坝河明代石雕伏羲一家》,即把安博陈列的南宋七尊石雕佛像说成是“伏羲一家”。笔者就此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图1,安康博物馆陈列南宋七尊石雕佛像,笔者把此图编号为:中间一尊为图2,左1为图3,左2为图4,左3为图5,左5为图6,左6为图7,左7为图8。
图2,释迦牟尼坐像,青石质,高152厘米。此尊佛像头饰螺发,顶现高肉髻,大耳垂肩,面相端庄,神态沉静,身着袒胸袈裟,袈裟内系带打结于腰前,跏趺端坐于仰覆莲台之上,手结禅定印。佛陀略为俯首,眼神下视,面容与手臂的肌肉线条显示张力,将释迦进入深度禅定前的瞬间表情捕捉得相当入微,与众多入定唯美的佛陀风格大异其趣。此尊佛像雕法朴素,佛像神彩鲜明,轮廓清晰,精致细腻,栩栩如生,造型端庄大方,结构比例精准,全身雕刻精美,宛若透空的背光,使其显得分外精美华丽,散发出一股灵气活现的仙气。
图3,罗汉庆友尊者坐像,高58厘米。庆友尊者,梵语“难提密多罗”,庆友为译音。苏东坡认为庆友应是十八罗汉中的第十七罗汉。在“五百罗汉”中他排列第一百九十三位。佛陀涅槃后八百年时,庆友降生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是当时的著名高僧。此罗汉庆友尊者坐像,身穿僧袍,袒右肩,盘左腿于腰前(脚残失);眼神、口型及手势(左手残失)作演讲佛法状。半跏趺坐于须弥座之上。
图4,罗汉跋陀罗坐像,高62厘米。头戴圆帽,圆脸,慈眉善目,两撇胡须,庄重沉思状。身穿袍衣,袒胸,下穿长裙。抄手跏趺坐于空心须弥座之上。他是佛陀的一名侍者。传说他主管洗浴事,有些禅林浴室供其相。跋陀罗的母亲怀孕临盆时把他生在了跋陀罗树下,所以给他取名为跋陀罗,跋陀罗出家后称为罗汉。据称,他曾乘船去东印度群岛传播佛教,因此后世称他为“过江罗汉”。
图5,伏虎罗汉(宝头卢尊者)坐像,高61厘米。方脸浓眉,眼微闭下视,嘴角上挑,处微笑状,面有皱纹。身穿交领长衫,左肩外披袈裟,半坐于卧虎背上,衣衫下摆搭于座间。右腿抬起,蹬在虎头之上,右手脖戴串珠,右手搭在膝盖上,结降魔印。
一说是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八位弥勒尊者。另一说法是四大声闻中的君屠钵叹。其所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时间一长,猛虎就被他降伏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得名。
图6,罗汉戍博迦尊者即开心罗汉坐像,高60厘米。光头,国字脸,双目微闭下视,两耳垂肩。面容庄重,处沉思状态。身穿交领长衫,双手握法器,端坐在山崖形佛台之上。戍博迦尊者,盛言即唐玄宗开元四年(716)来长安的善无畏尊者;他是中天兰国之太子,国王立他为储君,他的弟因而作乱,他立即对弟弟说:“你来做皇帝,我去出家。”他的弟弟不信,他说:“我的心中只有佛,你不信,看看吧!”说也奇怪,他打开衣服,弟弟看见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乱。
图7,沉思罗汉坐像,高58厘米。光头,有白毫,弯眉闭目,右手托腮,处沉思状。身穿交领短衫,下穿长裙,半跏趺坐于须弥座之上。沉思罗汉,即罗怙罗尊者,他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
罗怙罗多是印度一种星宿的名字。古印度认为日蚀月宜是由一颗能蔽日月的星所造成。这位罗汉是在月蚀之时出世,故取名罗怙罗多,即以该蔽日月之星命名。
沉思罗汉沉思冥想,在沉思中悟通一切超凡脱俗。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在行功时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获取智慧与行动。以“密行”修为著名。
图8,骑象罗汉坐像,高59厘米。光头,国字脸,眉骨凸起,眼窝深陷,高鼻梁,大嘴巴,作微笑状。身穿宽袍,敞怀凸肚,双手残失,赤足半跏趺坐于象背之上。迦理迦尊者,即骑象罗汉。骑象轩昂、颂经朗朗,心怀众生、目及四方。骑象罗汉,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骑象人之意。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
迦理迦本是一位驯象师,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骑象罗汉。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