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寂寞寺院僧塔里 舍利石棺夺天工
2021-07-21 09:57:48

北宋舍利石棺

■陕西安康 刘勇先

1996年8月,陕西省安康县城大北街出土了一函舍利石棺,棺内存放有大小舍利14颗。

这口古代舍利石棺文物现珍藏在安康博物馆内,供观众参观和研究。

该舍利石棺(见图)系青灰色石灰石雕凿而成,呈长方形,棺、盖扣合。盖为半弧形,前宽后窄,前高后低,前檐突出(上檐残);棺体前档高宽,后档矮窄,中间凿空,台阶式棺座。

石棺的正面,高22厘米(上额檐残失约5厘米),底座宽26厘米。棺盖额面浅浮雕一对飞天在花丛、云间飞舞。棺盖下可见花棂及洞门。底座中间雕刻如意云头纹,其两旁雕刻梯阶及覆莲瓣座;云头纹之上,雕刻石梯阶及两侧栏杆,其上雕刻三层圆木护栏。

石棺的侧面,底座宽32厘米。棺盖两侧弧面磨光后,分别精工浅浮雕细刻缠枝大朵牡丹纹,四边沿饰双框;两侧棺板面浅浮雕夔龙纹;棺体之下浮雕三层圆木护栏;其下是两层台座,第一层台座面浮雕珍珠地纹,底层台座浮雕覆莲瓣纹均匀排列。

石棺的尾部正面,高19、底宽19厘米。棺盖后头表面为倒瓦当形,其内浮雕如意云头纹;其下棺后档板浮雕夔龙纹;棺体护栏雕斜木棒纹;棺座两层,第一层浮雕如意云头纹,底层浮雕覆莲瓣均匀分部。

在石棺的后上俯视面,可见棺盖脊面长方框内有阴刻楷体铭文两竖行:“至和三年丙申岁(1056)修塔道绪谒 施主刘春保/住持重二往房僧徒囟 行者赵志”。

从这些铭文来看,这口石棺是北宋至和三年刘春保捐献给当地某寺庙的,是供该寺庙盛放高僧舍利之用。石棺内存放的14颗舍利是哪位高僧的,不得而知。施主刘春保、行者赵志,安康县史籍也不见记载,这些都有待考证,以揭开谜团。

这口舍利石棺出土于安康旧城大北街,因安康县城历史上多次被洪水淹没,在北宋至和三年,这里是哪座寺庙也没有记载。住持重二往房僧徒囟、行者赵志可能是当时的接受捐赠及见证者(行者指佛教寺庙中没有经过剃度的信徒)。

这口北宋时期的舍利石棺是那时的典型作品,它对于研究佛教历史、葬俗、宋代当地石雕艺术等,均有着重要的价值。

舍利石棺是佛教僧人安放舍利的葬具。舍利,梵语中意为“尸骨”,指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如佛发、佛牙、佛指舍利等。

另外,虔诚奉佛、悟道得法、修行有成的高僧及在家信徒,他们往生后有的也能得到舍利。

这一时期的画像石棺开始注重标注纪年,有的部分石棺还直接将墓志铭等文字题刻在上,如山西垣曲的宋代石棺左侧阴刻有:“太平兴国三年九月二十日”纪年。

而河北宣化县出土的金大定二十六年张时中石棺、山西芮城县出土的元代元统三年宋德方石椁等均标注有纪年。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