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对“太元货泉”朝代的争执之我见
2021-07-21 09:58:56

■湖南长沙 鲁敬平

在古泉收藏界,关于“太元货泉”归属于哪个朝代的争执,至今并未休止,正好笔者藏有一枚“太元货泉”,出自江浙之地,直径23.5、穿8、厚1毫米,重3克。土浸厚重,锈蚀入骨。好在字迹可辨。“太”上“元”下“货”右“泉”左,太元为隶书、货泉用篆体。上下右左直读。经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有史记载,我国历史上用“太元”年号的有三个:

1.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帝孙权,他的第五个年号用太元,用时从251年5月到252年1月,实际不足9个月。至太元二年二月(252年2月)改元神凤元年。吴国定都南京。

2.有说前凉文王张骏的年号为太元,张骏在位为324年5月至346年1月,在位22年。但史书上大多写年号为建兴,极少提到太元年号。前凉都城在甘肃武威。

3.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用太元(376—396),他的第一个年号宁康仅用了3年,太元年号则用了21年。直到太元二十一年9月晋安帝即位后次年改为隆安元年。东晋都城为南京。

一直以来,泉界对“太元货泉”属主有争执,有说是东吴孙权所铸,有倾向于前凉张骏所铸,有说是东晋钱,还有不少认为是辽契丹早期仿中原地区的制钱。笔者认为该钱应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年所铸。理由有如下几点:

1.三国东吴虽有太元年号之说,从《三国志》“太元元年夏五月,立皇后潘氏,大赦,改年。初临海罗阳县有神,自称王表。二年春正月,立故太子和为南阳王,居长沙。子奋为齐王,居武昌。子休为琅瑚邪王,居虎林。二月,大赦,改元为神凤。皇后潘氏薨。诸将吏数诣王表请福,表亡去。 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这期间他忙于封王葬妻。正史、野史无此两年铸“太元”小钱的记载,而是述说他倡导铸造“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大钱搜刮民财。

2.《魏书》与《十六国之前凉皇帝列表》未发现有“太元”年号,且《中国货币史》和《华谱》明确,前凉张家王朝,曾铸有“凉造新泉”。

3.晋孝武帝司马曜所立“太元”年号史学公认,且时间长达21年,这期间为加快商品流通,开铸铜钱合情合理,而且此时已开始以年号为钱铭。有史记载,司马曜在东晋王朝时期是一个有道明君,在他的治下东晋王朝有了中兴,特别是太元八年(383)在谢安等的辅佐下,击败前秦大军,赢得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胜利,保全了东晋王朝的国运。司马曜擅长书法和文学,《淳化阁帖》收录其书法作品《谯王帖》。有野史介绍,“太元货泉”四字是司马曜与其任宰相的兄弟司马道子共同题写。

《历代皇帝年表及铸币》明确,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在宁康、太元年号期间都发行过钱币。邹志谅先生撰文《引人注目的几种魏晋钱币》中指出:“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中认为‘东晋时可能铸过太元货泉,大小同货泉差不多,太元二字近楷书。遗留极少。旧谱插图都是假的。’差不多与十六国同期的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时期,也就是陶渊明所处的那个时代,立年号为‘太元’(376—396),都城建康(今南京)。钱界大多认为东晋孝武帝铸‘太元货泉’的可能性较大,但史料未载。1981年内蒙古林西县小城子三道营子村发现一处古钱窖藏,出土钱币上自先秦,下至辽代,窖藏中发现了一枚‘太元货泉’,铜质,直径23.2、厚0.8、穿7.3毫米,重2.12克,老生坑。在上世纪80年代公布过该钱的拓样,根据彭先生的观点,认定为东晋孝武帝马曜时铸造。彭先生的说法是基于‘太元货泉’是我国早期出现的年号钱,那么它必然铸于太元年号时期。然而在东晋前后历史上以‘太元’为年号的至少还有两个:一个是东吴孙权时,有‘太元’年号(251—252),都城也在建康;再一个是十六国中的前凉张骏时期(324—346),也有‘太元’年号,都城为今甘肃张掖。所以即便‘太元货泉’的确为年号钱,这种‘太元货泉’的时代还是大有研究余地。彭先生所以说‘旧谱插图都是假的’,是因为有资料显示,‘太元货泉’存世量太少,当年清人为满足收藏者求,根据宋人洪遵的著录伪造了许多‘太元货泉’,所以清人钱谱中的这种钱大多是伪品。”

另,辽朝是游牧民族,生产水平相对落后,冶金、铸造技术的不足,并没有自己发行铜钱的能力和欲望!而是直接使用宋朝发行的铜钱作为货币。即使铸钱,也大多用汉字,风格拙朴、数量稀少、铸造不精,由于铸量少,有几枚还列入五十珍品。但未发现有过铸造“太元货泉”的记载。

4.钱币的“货泉”二字似王莽时期的悬针篆。悬针篆除王莽新的铸币用外,就是“太元货泉”上使用,对于辽代政权,所铸钱币只见仿唐钱、宋钱汉字,而没有书悬针篆钱币的记载。

根据以上所述,对于“太元货泉”,笔者倾向于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始铸,并以本文作为抛砖引玉,盼对专项研究者略有参考作用。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