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这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来自上海博物馆权威专家的推荐
2022-05-24 09:09:43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博物馆首任馆长戴志强先生主编的《戴门弟子藏泉与文选》一书,一经问世就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就在该书出版后不久,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研究馆员周祥先生为此特意撰文。作为相识多年的老友,这篇“读后感”字里行间,既有专业的分析评价,又展现出“君子相交”的恬淡与志同道合。

对于爱书之人而言,读一本好书会获得一种快意。周祥先生的这篇“读后感”,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钱币收藏及其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在此,我们第一时间独家刊发此文,与读者们共飨。

善之善者  善藏善传

——读戴志强先生主编《戴门弟子藏泉与文选》

文|周 祥

人与人之间是讲缘份的,我与戴志强先生恐怕就是如此。我们分别居于京、沪两地,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见了面也往往只是对视一下或点个头,就算打过招呼了。尽管这样,但至少在我心里,感觉会很舒服,胜过多少言语。

他是业界“带头大哥”

我一直说,戴志强先生是我们钱币界的带头大哥。

戴先生幼承庭训,是钱币收藏巨擘戴葆庭先生的哲嗣,家传有自。1983年中国钱币学会一成立,他就开始担任学会的秘书长,一直持续了20年。其中,1994年起任中国钱币博物馆的馆长,主持工作。在这20年的时间里,戴先生从不虚夸,大胆改革,传承创新,为沉寂了几十年的钱币事业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在戴先生的引领下,钱币研究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门类发展壮大到影响学界的一门学科,极大地提升了钱币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钱币学在历史研究中得到重视,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钱币收藏,并使之得到了蓬勃发展,为拍卖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戴先生对中国钱币事业的贡献,恰可谓居功至伟。2004年戴先生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不辞辛劳,继续为钱币研究、钱币收藏和钱币文化的传承而奔波。

戴志强主编《戴门弟子藏泉与文选》

在长期繁忙的工作中,戴先生始终不忘学术的研究,亲自担任《中国钱币》杂志、《中国钱币丛书》《中国钱币论文集》和《中国钱币大辞典》的主编或副总编,一直主导着钱币研究的方向。我们从其日后编辑出版的《戴志强钱币学文集》和《戴志强钱币学文集续集》两本著作中可以知道戴先生对钱币研究的用心和用力。他每每都提出一些新思想、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思考,让人以感悟,给人以启发,并推动着中国钱币学的日新发展。

戴先生早先与其弟沈鸣镝先生一起出版的《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一书,弥补了新时期钱币学研究的资料空白,后来又陆续出版《古钱币鉴赏》《古钱珍赏》,且提携后生,与沈逸林、戴越分别合作出版了《机制币鉴赏》和《古钱文字》两本著作。戴先生在其位,谋其职;居于野,则利于学;其行其志,堪为业界楷模,是我敬重的一位学长。

展现独立思考

《戴门弟子藏泉与文选》一书第一部分收录了戴先生十大弟子个人所收藏的钱币珍品,举历史上各时期的法定货币133枚和压胜钱38枚,共171枚,大致反映了中国历史钱币发展的轮廓。通过这些不可多得的钱币实物资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认识和研究中国钱币发展的历史。

第二部分收录了由戴门弟子个人分别撰写的某一方面钱币或钱币文化的论文,共十篇。这十篇论文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中国钱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进、作用和影响,具有相当的深度,代表了作者各自的研究水平。从文章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法定流通货币的研究,另一类则是关于非法定流通货币方面的研究,即所谓的“压胜钱”“花钱”或“民俗钱”的研究。

在法定流通货币研究方面,《触摸文明——先秦金属铸币刍议》一文从对文明的认识入手,运用以自相似原则与迭代生成原则为重要原则的“分形理论”,结合苏秉琦先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系统地论述了先秦货币的产生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考和新想法。

而《试论宋代母钱的判定标准》一文试图通过自己长期实践的经验结晶,与现存唐宋母钱实物特征的分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宋代母钱判定标准。《浅析金代铸币——从新见孤品皇统通宝小平篆书谈起》,是一篇由新获皇统通宝篆书小平钱引申探讨整个金代钱币铸造与发行的文章。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获知许多有关金代钱币新发现的信息和收藏情况,对更加全面认识和了解金代钱币具有很大的价值。

《金戈铁马顺治钱》是一篇深入研究清代顺治年间货币铸行的文章,具有相当的份量,读之,可感觉到作者用功甚深。这篇文章论述了顺治钱币的穿右汉文纪局、穿上汉文纪局、一厘纪局和满汉文纪局等四个版式,从而反映出顺治不同年份钱币铸造的不同政策和背景、钱局设置、铸币品类、铸钱成本与利润及其产生的影响,将顺治货币发展的线条刻画得清晰毕现。

虽然祺祥年号在清代历史上只存在了69天,但同样铸有钱币。《祺祥钱的版别分类与辨伪》一文不仅论述了祺祥钱铸造的历史背景,而且将现存祺祥钱币进行了版别上的细致分类,以此为基础,讨论了祺祥钱的辨伪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宝浙局历史沿革概述》一文探讨的是浙江地区在清代从浙江省局、杭州宝浙局到衢州铸钱局铸造钱币的情况。该文对浙江在清代不同时期钱局设置和迁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从实物发现和文献的记载,提出了嘉兴谈桥、温州铸钱局“很可能是专为江浙及周边诸省输送铸钱人才和技术的专门机构”观点,可成为一家之说。

在民俗钱研究研究方面,《佩钱散论》一文从事佩风俗开始,探索了佩钱起源,并依据实物,对佩钱的命名、形制、使用范围及作用等,从文化的视角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可以说,这是目前所见汉代民俗钱研究方面的一篇力作,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而《浙炉花钱鉴赏》一文不仅谈到了浙炉花钱的溯源,而且论及了浙炉花钱的特点和鉴赏,其中有关浙炉花钱的特点,对判定浙炉花钱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宫苑深深——帝王的手中玩物》一文由拍卖中出现的清代宫廷“九洲清晏”十二金钱引起,将清代宫廷中铸造的民俗钱分为“皇家祭祀宫钱”“宫廷赏赐钱”“天下太平宫钱”“祝寿宫钱”和“上梁宫钱”五个部分加以详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和推论,对进一步研究推动清代宫钱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开展专题收藏——以清代苏局钱币系列收藏为例》一文的作者深耕清代宝苏局钱币的收藏和研究多年,所撰写的这篇文章以“清代宝苏局钱币”“宝苏局开炉庆典钱”和“苏局官铸民俗钱”三个部分,讲述了自己收藏清代宝苏局钱币的体会和认识,对拓展其他清钱的专题研究和收藏具有带动的作用。

从以上这些论文,足可以看出戴门弟子在钱币研究上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而这其中自然包涵了戴志强先生对他们因人因藏、不拘定势、悉心指教之功,也更令人感受到戴先生学养的深湛,品德之无私。

源自精神的力量

《戴门弟子藏泉与文选》第三部分是对钱币学先贤戴葆庭先生的追念和研究。戴葆庭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钱币收藏和研究大家。戴志强先生的《戴葆庭钱币学研究成果举要》一文,通过戴葆庭先生编纂和参与编纂的六套泉谱和著作,向人们充分地展现了戴葆庭先生对钱币学研究的巨大贡献——“为我国钱币学的学科建设做了前期的准备”,从而使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和认识了前辈老先生对钱币研究的执著以及深厚的学养功底。

戴志强和沈鸣镝先生是戴门机云,如果说戴志强先生更多是从学术的角度谈论戴葆庭先生的话,那么,读了沈鸣镝写的一篇《忆父亲戴葆庭及点滴陈年琐事》,则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戴葆庭先生那份真诚、大度、低调和慈爱。

戴志强先生学生们的文章,则多怀着对师祖学行的仰止之心,深入探稽拾遗。如陆昕的《戴葆庭致骆泽民信札解读》,从书信往来为我们生动展现了戴葆庭先生为人处世的谦诚和学识的渊博。宋捷的《戴葆庭钱币鉴定印章》一文,为我们概述了在不同时期、不同情景下戴葆庭先生不同印章的使用状况。而作为戴门弟子,陈宝祥先生发起并建立了戴葆庭钱币文化博物馆。一篇《山阴道上泉源流长》,使我们了解到这个博物馆的筹划、建立及其目的。

从《戴门弟子藏泉与文选》一书,我们看到的是泉学的继承和泉学的发扬。善之善者,善藏善传,戴志强先生为弟子所立的师训,以心性纯正为根本,以学问笃实为基石,其实也是我们为学为藏者所应该遵循和借鉴的。唯有这样,中国的钱币事业才能在前人开创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地健康前进。

(注:本文部分配图系《戴门弟子藏泉与文选》内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