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傣洒风习趣谈
2023-02-08 15:19:00

□  丁绍松

排行称呼避讳父母

自称傣洒的花腰傣,其兄弟姐妹的排行不按数字顺序,另有固定的称呼:男的老大称“岩”,老二称“拟”,以下按顺序为“山”“赛”“勒药”“洛”“科”“格腰”“冷”,老十称“跛”;女的老大称“月”,老二称“意”,以下按顺序为“阿木”“欧依”“娥”“拉”,老七以后与男子同。

在封建时代,傣洒人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对父母的称呼要避讳,子女的排行称呼也要进行调整。如父亲是老大,第一个男孩就要称作老二,叫“拟”。父亲是老二,长子称呼不变,老二就要称作老三,叫“山”。以下都要跟着顺序调整。母亲则由女孩避讳,碰到母亲的排行称呼也要按顺序调整。

另外,若父亲是招赘的,其子女的名后,必须加上一个“得阿”,表示是外公家孙子;若爷爷是招赘的,当爷爷在世时,孙辈名后就必须加上一个“勒音”,爷爷去世后方能去掉。

“涛果”

“涛果”译成汉语是“弟兄”的意思。在花腰傣各支系中,做“涛果”是非常时兴而又极为普遍的,傣洒人尤为看重深情厚谊。“涛果”似汉族的结拜兄弟,但这种结拜简直可同三国时代的“桃园三结义”相比。只要情投意合而又年岁相当的男子,不分民族、职业和地域,都可以和傣洒人做“涛果”。做“涛果”的仪式很简单,双方同意了,他杀鸡、煮肉、摆酒招待你,你认他的亲友为自己的亲友。尔后,他又抱着鸡去你家认你的亲友,“涛果”就成了。一旦做成,就亲如胞兄弟。你有什么困难需要他帮助,只要他能做到的,定不推辞。当然,他有什么困难找到你,你也一定要尽力帮助。“涛果”情谊一直可以延续到老死,甚至相互可以接着做几代人。做“涛果”的目的,主要是互通有无,排忧解难。在农村普遍实行“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后,“涛果”的用处越来越大了。坝子的傣家收种早晚稻时,山上的“涛果”正值农闲,这时,他就会连人带牛一起来帮忙;反之,山上的“涛果”农忙时,坝子的“涛果”也会全家出动去帮助,不但解决了燃眉之急,也加深了民族之间的和睦团结。

拿跳坝鱼

“七上八下”,是花腰傣人的一句谚语。每年进入旧历八月,红河及其支流中的细鳞鱼都要逆流而上,进行洄游。这时,傣洒人便忙着下江河去打渔坝拿跳坝鱼。渔坝地点要选择在河床狭窄、水急浪涌并有一定落差的地方。先拦河打起木桩,搭好支架,然后铺上编织好的篾制渔床。渔床下方逐渐收口,并稍抬高一点。到了下雨水涨时,长至五六寸、身子呈鳅鱼形、头小而圆的细鳞鱼便逆流而上,遇到渔床就跃起约一米高,正好落在渔床上,这时渔坝的主人只需守“床”待“鱼”,蹲在旁边把鱼装进背箩里,非常有趣。傣家人是好客的,过往的人碰到了,守坝人定请你在河边煮鲜鱼吃,不叫你吃个够不放你走。但他们有个忌讳,就是不能说“吃饱了”“吃够了”或“不想吃了”等,若你这样说了,他会批评你,要你马上改口说成“不够,还要吃”。据说,如果你说“够了”,鱼就不来跳坝了。细鳞鱼肥嫩、刺小而软,味道比海参还美,是元江上游中的一宝。傣家人还喜欢把细鳞鱼腌成鲊,香喷喷、酸溜溜的腌鱼鲊,一闻到就会使你淌口水。

吃“肝生”

生活在水塘的傣洒人有吃“肝生”的习俗。所谓“肝生”,顾名思义就是生的肝。每当年节杀猪,若不做一大钵“肝生”吃,傣洒人认为等于没有吃到猪肉。

“肝生”是将猪皮、猪里脊肉用油炸黄捞起,然后加入生肝、酸腌菜一起剁成碎末,放上洗净的橄榄树皮,再放上熟粉丝、酱油、醋、辣子等作料拌匀。吃起来香、酸、脆、鲜,样样齐全,别具风味。外乡游客不妨也到水塘、戛洒傣家来尝尝“肝生”吧,只要你吃上一次,一辈子也不会忘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