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画像石中的汉代徐州农业生活
2023-02-23 09:37:02


图1 神农画像石


图2 牛耕图画像石


图3 纺织画像石


图4 纺织画像石

■江苏徐州 苌乐 尹钊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主题,也是艺术创作永恒的话题。农业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同,为了守护收获劳动成果,农人们在同一片土地上世世代代地生活。

汉代徐州民风淳朴,尤重农。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徐州属宋、鲁分野。鲁地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故其民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恶衣食,以致畜藏”。可见,汉代的徐州地区由于推行“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政策,当地得以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活动。

生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为统治阶级奢侈挥霍提供了物质基础。徐州的汉画像石就是在统治阶级崇功好名、厚葬尚饰的风气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该地区出土的画像内容丰富,题材有游射田猎、车马出行、乐舞百戏、六博对弈、神仙人物、祥禽瑞兽以及历史故事等。

作为汉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画像石自然反映了劳动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场面,如农耕纺织、渔猎采集、庖厨酿造、收获加工等。这些画面是汉代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真实再现,为我们研究汉代的徐州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田垄农耕

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铁农具和农耕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使得汉代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高。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极盛。在厚重的石板上,汉代徐州人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仅将农耕这一生产生活与高高在上的神人联系在一起,更将平日里劳作的场景注入艺术创作中,刻画了不朽的传世佳作。

如图1所示神农画像石,江苏省铜山县苗山汉墓出土。拓片上刻了一位头戴帝王斜顶进贤冠的神人,他一手执未耜,一手牵一凤凰。他就是传说中“教民耕种”的农业始祖——炎帝神农氏。神农右侧刻画一个含有玉兔蟾蜍的月亮,下部刻一头带翼的衔草药兽,隐示神农氏是尝百草为民医治疾病的创始人。

自从农业兴起,土地便成为农民生活的依靠,汉代的徐州百姓便是通过耕种取得衣食之需。或许是在遍野农桑起时辛勤地耕种,或许是鸡窥筛下米时兴奋地舂米;又或许是在努力加餐饭时欣慰地微笑,朴实的汉代人会顺着一粒粒晶莹的稻米回想起教民耕种的祖先,自食其力的田耕生活从神农氏指尖流淌出,润泽了后世的子子孙孙。于是,汉代人对战胜自然力量的向往和对农业始祖神农的崇拜敬仰之情满溢而出,以浪漫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改造石块,刻画出此块神农画像石。

而在现实生活中,汉代时期徐州人的农耕在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下,正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如图2所示的牛耕图画像石,出土于睢宁县双沟镇。这幅牛耕图共分为三层:上层刻有仙人骑鹿、鹿车及异兽,为神仙故事。中层为主宾相迎,刻有一人拜谒二人,旁刻一马,拜谒者身体前倾,受拜者手持羽扇,旁边刻有侍童及持节者,旁边填补一禾苗和两只鸟。中层的各个人物形体的比例、大小各有不同,且十分明显,这是为了显示出主、客、仆侍的身份等级差异。下层为田间劳作和二牛抬杠式的耕作场面:一农夫左手持鞭、右手扶犁,呵牛耕田,二牛奋力向前。犁上设犁箭以调节深浅,犁头呈等边三角形,一儿童提篮随摘撒播种子。远处一人挥锄松土,另一人箪食壶浆、挑担送饭到田头。画像右侧停放一辆运送肥料的牛车,牛车旁静卧一犬,卸车的牛在远处悠闲觅食,四株粗壮禾苗种植在田间。整个画面动静相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汉代农业生产及农家辛勤劳作的情景。

从这块汉画像石中,我们可以发现牛与铁农具的刻画较为精致,采用了二牛一人的耕作形式。因为牛耕与铁农具在两汉时期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所以一般也会在画像石上出现,成为所有者炫耀的一种资本。除此之外,这也可以作为汉代徐州一带铁农具与牛耕的推广的参考资料。

而从下格的整体画面来看,肥沃的土地、健壮的耕牛、先进的铁农具、健壮的农夫与高效的生产方式,这种盛夏农忙景象不是一般家庭所能齐备的。结合中层与上层的画面,可以看出这块画像石是汉代徐州田庄主在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农人们一齐辛勤耕种,仆从们成群结队,宾客络绎不绝,就连仙人也来引路。这幅农耕图中体现了农民与田庄主人之间的尊卑等级观念,实际上反映了田庄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世家地主田庄在汉代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民在宗法关系的牢固束缚下生产、生活相对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据《汉书·食货志》所记载:“汉兴……到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由此可见,这种农业经济不仅使统治阶级的生活富足,也能让一般的农人自给自足,在当时社会生产方式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较为明显的。

纺织生活

因为男子农耕、女子织绩这种“男耕女织”的传统分工形式,纺织成了我国沿袭数千年的重要农事活动。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出巡,一次就赏赐丝帛百余万匹。一年之中,收天下丝帛五百万匹。在徐州地区也出土过许多有关纺织的画像石,可见当时纺织劳动的兴盛。

如图3所示的纺织画像石,江苏省徐州沛县留城收集。画像石的左方刻一织机,一织女坐在机上织布,中间一人抱一婴儿递给织女。右方刻一纺车,纺车前坐一妇女正在纺线,旁边挂有络丝用的纺织用具。

这就是汉代徐州地区妇女纺织时的劳动场面,人们各司其职,一起劳动,十分热闹。

这件画像石真实反映了汉代为数众多的家庭作坊,所谓“一夫不得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他们的手工纺织以自给为主,如有多余的纺织品也可能拿到市场上出售。

如图4所示纺织画像石,江苏省邳县收集。此画面右侧刻画一架脚踏板斜织机,一妇女坐在织机架上编织布帛。其上方悬有几轴纺线、另一人坐在纺车前络线。石刻右下方置一绕纱器,一人在前举手操作。

此画像石中纺织的斜织机、织机架、纺线挂绳和绕纱器刻画得较为精细。但画像石上所刻画的织布机样式较为简单,主要刻画的是立式、半立半卧式的原始织机。其实还有很多先进的织布机,如平卧式织机,可以织出更华美、复杂的图案与纹理,但是它们的结构太复杂,在石头上很难表现出来。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