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马克昌:革命何须怕断头
2023-03-02 10:02:11


1928年12月15日,马克昌在昆明参加运动会1500米田径赛获奖后留影。(资料图)


马克昌(前排左一)与友人合影。(资料图)


马克昌故居外景。玉溪日报记者 蔡传兵 摄


位于汉邑村的马克昌故居。玉溪日报记者 蔡传兵 摄

名字被镌刻在南京雨花台的玉溪籍唯一的革命先驱马克昌,为了革命,他坚贞不屈,面对严刑拷打,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就义时,高唱《国际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栉风沐雨,玉汝于成

1906年11月6日,马克昌出生在云南省河西县(新中国成立后,河西县并入通海、峨山两县)汉邑村的一个殷实家庭。童年时代在家乡读书,小学毕业后随父亲到昆明求学。父亲经营棉纱铺子,马克昌初中毕业后考入昆明成德中学。他受革命思潮影响,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1925年,马克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时,昆明有个叫“青年读书会”的社团,刚开始,会员只是把各种书刊集中起来,每晚聚在一起读书、交流学习心得。后来,随着进步学生聂耳、艾思奇、雷同等人的加入,读书会便发展成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组织。马克昌经成德中学同学张淑良介绍,也参加了读书会。马克昌除了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还积极参加中共外围组织的活动。1929年,马克昌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后,马克昌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中,经常在外不回家。为此,其父怀疑他在校外闲游浪荡,要他退学经商。他却冲破家庭阻力,边读书边参加革命活动,甚至在假期回老家时,还在本乡组织“青年同乐会”,向家乡青年宣传革命道理,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团结教育了一批进步青年。

1929年7月11日,占据昆明的地方军阀发生内讧,引起火药库爆炸,死伤900余人,受灾达1.2万余人。惨祸发生后,昆明的中共地下党立即以“互助会”的名义,成立由马克昌等党员、团员和进步青年组成的“青年救济团”参加救灾工作。马克昌积极投入救灾工作中,为灾民四处募捐,并回家向父亲要钱来买药救人。他们把伤者送医院抢救,募捐买棺木安葬死者,将无家可归的孤儿安置到孤儿院。没有救人的工具,就用手去刨埋在废墟里的灾民,晚上回到家,两手血迹斑斑,浑身上下尽是灰尘。由于灾民太多,许多人无家可归,马克昌作为“青年救济团”代表之一,参加了昆明市“七一一赈灾会”常委会工作。他大胆地向群众揭露反动军阀争权夺利、抢占地盘给老百姓带来灾难的事实真相,极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救济,为受灾群众服务,得到了广大灾民的赞扬和支持。

历经坎坷,投身革命

1929年10月,国民党中央政府“慰问委员”王柏龄与云南反动当局密谋策划,以“慰问灾民”为幌子,借了解火药库爆炸原因和处理善后为名,在昆明讲武堂召开“反共”大会,把爆炸原因转嫁于共产党,妄图转移人民的斗争目标。

为揭穿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阴谋,马克昌等革命青年冲进会场,无所畏惧地站到讲台上散发传单,带领群众高呼革命口号,当众撕破了国民党当局的“反共”嘴脸。讲武堂大会后三天,反动当局逮捕枪杀了一批共产党和青年学生,制造“白色恐怖”。由于行动已被敌人严密监视,马克昌等一批党员、团员和进步学生撤离昆明。马克昌回到家乡,白天下地帮农民一起干活,夜晚在群众中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家乡“青年同乐会”,教唱革命歌曲,团结了一批进步青年,勉励有志青年积极投身革命。之后,他告别结婚六年、年仅20岁的妻子和尚在襁褓中不满百日的独生女儿,和一位湖南籍的同志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乡,踏上寻找党组织的道路。

由于缺乏路费,又担心敌人追捕,马克昌和同伴一边打工,一边赶路,途中差点丧命。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他们辗转蒙自、河口,经越南河内来到广州,又历尽艰辛于1930年初到达上海,住进江湾区安乐里1012号蔡家花园,找到了党在上海的组织。在上海,马克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上海市江湾区区委书记,组织、领导江湾一带的革命工作。

1930年11月17日,中共江南省委发出《关于拥护苏维埃反对进攻红军和广州暴动纪念工作的动员》的通告,要求上海各区委集中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动员工人、学生和革命群众成立广州暴动纪念筹备会。同时,印发了关于“纪念广州暴动三周年”的传单,呼吁“大家一致罢工、罢课、罢耕、罢操,参加南京路大示威”。江湾附近劳动大学、劳动中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持志大学等学校的革命学生和进步教师在马克昌等中共地下党员的领导下纷纷响应,走出学校,到工厂、农村,联络广大工农大众一起行动。高涨的革命浪潮引起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注意。马克昌为了筹备纪念活动,连日频繁到各校开会动员,接送文件传单,引起特务的怀疑。12月9日,马克昌参加筹备“纪念广州暴动三周年”会议回公寓途中,被国民党特务跟踪,刚进寓所就被潜伏的军警逮捕。当时,马克昌身上带有中共江南省委、省执行委员会印制的纪念广州暴动的传单和12月11日在南京路举行的全市群众示威游行的路线图。为了不让路线图落到敌人手中,趁军警搜身的一刹那,马克昌急中生智,迅速将图纸塞进嘴里,被特务卡住脖子未能咽下。马克昌被军警押往上海市公安局龙华监狱,1931年3月,被当作“组织暴动案”首要分子,转押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

慷慨捐躯,视死如归

在监狱中,马克昌怀着“对于革命者,坐牢就是最好的学习和休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抓紧一切时间进行学习,天天坚持锻炼身体,准备将来出狱后继续为革命工作。他处处关心同监难友,经常鼓励他们增强党和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在审讯过程中,面对惨无人道的电刑、坐“老虎凳”等,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为了尽量减少党的损失,保护同案难友,马克昌承担了所有责任,说敌人在他们寓所搜出的革命传单、书刊是他自己的。

1931年4月29日,国民党当局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判处其死刑。宣判后,他从容不迫地与难友们一一握手诀别,将自己最心爱的英语唱片《太阳颂》《革命进行曲》以及身上仅有的钱、衣物、药品等送给同监难友。他还向看守要来纸笔,挥笔写下了壮烈的遗书,并秘密写下了一些革命小标语,准备去刑场的路上散发。有位在押难友被他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哭了。马克昌说:“哭什么!刑满出狱后,继续干革命。”然后昂首挺胸,义无反顾地走向刑场。

刑场上,面对敌人的枪口,马克昌高唱《国际歌》,振臂高呼:“打倒蒋介石、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他牺牲时,年仅25岁。马克昌烈士为了革命事业毅然放弃富足安逸生活的伟大革命志向,面对敌人屠刀毫不畏惧、英勇就义的献身精神,表现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继续前进!

(中共玉溪市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