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云南丛书》里的华宁人 (上)
2023-03-20 09:14:05

□  杨文桥

华宁在历史上称为“毋单县”“梁水县”“宁州”“宁县”“黎县”,1932年才改称华宁县,在这些名称中尤以“宁州”使用时间最长,也最深入人心。古县志记载,“率真尚简、苦读勤耕、农末相兼、风俗纯厚”是华宁人的特点。到了明清时期,华宁文风蔚起,读书办学兴盛,先后创办了宁阳书院、龙山书院、海镜书院等七大书院,一时知读书、能文章之人甚多,先后出举人125名、进士25名,在滇中小有名气。然而,由于华宁僻处一隅,交通闭塞,文化影响弱,士人及其典籍等难以载入史册。据有关专家考证,宁州时期进入历代史传档案的仅有王元翰、刘大绅二人,其中王元翰录入明朝正史。

由于云南众多文献未被收入《四库全书》,云南学者的著述少为国内学者知晓。1914年,云南的爱国学者和有识之士倡导弘扬云南民族文化,提出辑刻丛书,以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得到了当时云南军都督府的支持并拨款开展辑刻。1942年,因滇西抗战爆发,刻印工作被迫停止,共刊印初编和二编,由于几经沧桑,已无完帙。2003年,云南省政府为了完成几代文史学者的夙愿,拨出专款进行整理和研究,经过众多学者8年的努力,新版《云南丛书》终于出版发行。新版丛书沿用传统经、史、子、集的分类法,精选有地方特色的滇人前贤著述或记载滇事之书汇编而成,并新增以前未刊刻古籍29种,共计205种51册。该书堪称“云南版的《四库全书》”,是云南地方历史文献出版的最高水平,对云南历史文化发展有深远意义。由于此书卷帙浩繁,印数较少,且价格高昂,一般地方上均无收藏,普通读者难得一观。笔者从网上购得《云南丛书书目提要》,阅知丛书一二,悉知云南丛书集部收录的125卷文集或诗稿,竟有华宁籍王元翰、刘大绅、刘家逵、禄洪、陆天麟、董灼文、李廷杰7人著述被辑录在内,实属难得。能辑入丛书的都是滇中名士,7人乃华宁人杰也,故将所知的7人事迹辑录以飨读者。

王元翰:直言敢谏,操守清廉

史载王元翰嘉靖四十四年生,崇祯六年卒,字伯举,号聚洲,宁州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选庶吉士。他先后任吏科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与高攀龙、顾宪成、赵南星同为明朝著名的东林书院创始人。王元翰生于名门世家、官宦之家,祖上因征六诏有功被封武略将军并在华宁定居,后到海镜居住。王元翰幼时双目炯炯,知书识礼,才气初露,14岁即补诸生,故有“圣童”之赞誉。王元翰为官之后,意气凌厉,以谏诤自任,屡次上疏极言时事,均无答复,但其毫不气馁,仍极力上疏弹劾不端,为民请命,终遭忌恨诬陷贬官,遂挂冠辞官回乡。后有征召,赴南京却未得上任而游离在外十年。王元翰一生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直言敢谏,操守清廉,以致其68岁病逝于南京时家中竟无棺材钱。王元翰关心家乡疾苦,先后上书《滇民不堪苛政疏》等为民请命;为家乡宁州写《革乡兵乡夫碑记》及《重修文庙碑记》。王元翰与名流结交甚多,与公安派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二陶”(陶望龄、陶奭龄兄弟二人)有书柬往来,交契深厚,辞官后纵情山水,脚踪遍天下,诗草风调清新,词气超越,清俊雄奇,三百篇之正宗可作“诗史”阅读。书牍杂文则情真笔健,规友爱国之意蔼然流露,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是。著有《谏草》《凝翠集》。清朝张廷玉主修《明史》有其传略,现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部分就有王元翰的题解,足见王元翰在明朝后期的影响和地位。

现今宁州公园内与朱氏诰封碑并立的一神道碑,题名《款赠黄孺人神道碑》,是王元翰为母亲所撰碑文,原立于新庄,后移到公园展示保护,可惜内容已无法辨识。

禄洪:上马能击贼,下马能赋诗

禄洪,字霄宾,土官禄厚之子,彝族。明崇祯年间世袭宁州土知州,常率土兵南征北讨,平息土司叛乱,所到各地大姓望族见其旗帜鲜明,军容整肃,都不敢与之抗衡。有“黔借滇为外护,滇借洪为长城”之誉。崇祯三年(1630年),建州(在今辽宁大凌河岸一带)土酋入犯关内,危及京师,云南巡抚王伉征调禄洪带兵北上勤王。禄洪动容说:“君父有难,臣子安敢束手坐视?赴汤蹈火,亦所不辞。”立即率土兵三千,三月出云南,六月就抵北京城外。其时土酋已退兵,皇帝下旨慰劳禄洪,命其驻防密云墙子岭口,他日夜巡逻,高度警惕。阿迷州(今开远市)土知州普名声乘禄洪远征之机作乱,王伉奏请朝廷让禄洪撤还讨逆。崇祯五年(1632年)七月,普名声围攻甸尾土司城。禄洪返家,为普名声所败,甸尾城破。禄洪只身逃往抚仙湖孤山避难,次年返故里,终因悔恨于败绩,忧郁而卒。禄洪克承家学,博通战籍,善于诗赋、工书画,具文武才,其诗气格雄华,风骨挺秀,滇中武人能词令者以洪为第一。著有诗词集《北征集》,书法家董其昌和文学家陈继儒分别为之作序。陈序有云:“其诗赋小令,气骨沉雄,风华秀整。”

抚仙湖笔架山最高峰上有一座观音寺,据说是禄洪所建。传说明朝末年,华宁土司禄洪乘船经过这里时,狂风大作,波浪惊天,船只摇摇欲沉,南征北战的禄洪也惊恐万分。此时,他看到笔架山上有一位形似观音的妇人,赶忙跪下祈求道:“观世音菩萨,帮我解脱此难,将来我一定为你建立寺庙,重塑金身……”言罢,山上的妇人忽然消失,接着就风平浪静了。此后,“上马能击贼,下马能赋诗”的禄洪果真回来建了观音寺。

澄江市海口镇的张玉祥收藏有“封昭勇将军统领云南入卫兵马参将禄公讳洪之墓”墓碑,是其墓志铭。

陆天麟:典型的“明遗民”

陆天麟,字玉书,号烟萍,宁州易富乡拖别村人士(《云南丛书书目提要》称他为“昌富乡人”,有误),康熙年间岁贡生。陆天麟生逢明末乱世,曾避祸于澄江、临安(今建水)等地,卧病山寺,乞食荒村,备受冻饿流离之苦,因此取别号为“烟萍”,是“烟尘萍踪”之略称,包括诗集的取名,都表达了陆天麟在战乱年代,自己萍踪无定的感慨之意。故其诗激楚苍凉,读之如目击当时祸乱之惨。陆天麟是典型的“明遗民”,明亡后,“明遗民”为表达不与新朝合作的政治态度,既“弃诸生”“焚儒服”,又不应试、不入仕,主动放弃朝廷的俸禄。陆天麟则削发为僧,常与二三僧人徜徉于山水间,互以气节相砥砺,不更仕新朝也,甚至在他的诗草中所用年号都延续明朝纪年,给后来的阅读理解带来了困难。后人评价他:“一代风骚客,林泉老此身。贾生常痛哭,杜甫独伤春。游历多名胜,知交有上人。百篇樵隐集,读罢益精神。”陆天麟著有《烟萍诗抄》二卷,上卷名《樵隐集》,下卷名《百噫草》。另著有《卖雪诗》一卷,已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