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寻找消失的西牙甸
——访晚清新平名将普承尧故里
2023-11-07 11:16:59

清代吴友如所绘的普承尧像。
清代吴友如所绘的普承尧像。

长于原普家大院内的古柏树,如今三人也合抱不过来。
长于原普家大院内的古柏树,如今三人也合抱不过来。

□ 方维 文/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新平出了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普承尧,其家乡西牙甸也因他声名远扬。民国《新平县志》记载:“普承尧,清道光甲辰武举、乙巳恩科进士,选补湖南宝庆协中军都司。时洪杨(洪秀全、杨秀清)起兵,占据楚皖赣各州郡,尧奉命往征,转战三省,以勇略著闻。洪将石达开攻围四川,又提兵往援,屡建奇功。官至提督御扎萨克图巴图鲁江西九江镇总兵,绘像紫光阁。”据当代史志资料可知:普承尧,生卒年月不详,彝族,云南新平西牙甸人……

西牙甸消失了

据《康熙新平县志·村庄》记载:“西牙甸属西路。”《道光新平县志·村庄》云:“西牙甸属北乡。”民国《新平县志·市镇乡村》有“西牙甸属第一区第七乡”的描述。1952年,新平全县划分为1镇、7区、91乡,城关镇辖县城10个街区,第一区辖磨皮等13个乡,磨皮始以乡的行政建置名称出现,西牙甸的名称有可能在这一时期消失了。

多年来,为寻找普承尧故里西牙甸,笔者按历史线索、脉络来梳理,沿着前人的脚步去丈量,上访耄耋之人,下询束发弱冠,皆不知其所在。于是笔者认真审识志书图籍,才在清朝、民国新平地图中锁定西牙甸的大概位置,即今平甸乡梭克村、红星村和弥勒村之间。为少走弯路,笔者分别从村干部和曾参与编写1986年《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地名志》的老同志身上进行访问、调查,胸有成竹、信心满满的期待,换来的却是事与愿违。怪了,在这一百年不到的时间里,志书中均有确切记载的西牙甸,怎么会突然之间就消失不见了呢?笔者百思不得其解。

初访新村

2022年4月12日,借到平甸磨皮下乡的机会,笔者向村干部提起以前磨皮有没有姓普的大户人家,村监委主任杨文林说:“有的,一户在磨皮果求莫苴,新中国成立前是个小地主;另一户在我的老家磨皮新村,普家人多年前外出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这个意外收获让笔者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立马催促他带路。初到果求莫苴,未遇到普氏后人,看山形地貌也不像有大户人家居住过的样子。于是毫不犹豫赶往新村,爬坡到了倮里左村后,一条平缓的道路直指新村,远眺夕阳西照的村落,只见磨盘山北支山脉到此戛然而止,西向支脉回形环抱,整个地势虎踞龙盘,群峰叠翠。村庄前阡陌纵横、草长莺飞,满眼都是春天的新绿,笔者心里瞬间有被撞击了一下的感觉,真是人间仙境哪!

新村属平甸乡磨皮村委会,全村37户157人,均为彝族。村内房屋多为土木结构,房屋坐西南朝东北,呈块状聚落,距离村委会所在地尼黑达8公里、新平县城27公里。据村中85岁的方桂珍老人回忆,旧时的西牙甸包括今取打左、果求莫苴、倮里左、新村4个居民点,该区域有一条河,名叫西牙甸河。有一条赶马大路,从新平县城出发经革棚、纳溪、三家村、大方达、分水岭、阿者、磨皮直达西牙甸。新中国成立前,新村片区彝语名为“萨迪若”,意为人家分散居住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工作队进村后把分散居住的几户人家统一安置到此,更名“新村”。新村以前仅有大户普氏居住,在她小时候普氏旧居尚完好,是一幢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四合院四天井土掌房,房屋基础用花岗岩支砌,门窗、隔板、家具均选用本地名贵的红椿木制作,柱梁则专挑耐蚀耐腐的云南产杉木,天井中的条石又大又长,柱脚为八方石,雕刻巧夺天工。普家人举家外迁后,曾有任姓村民到此暂住。一天晚上,一伙外地强盗到普家大院抢劫,认为能住上如此宽敞豪华宅院的人家必定富有,强行要求任家拿出钱财。不管任家怎么解释家里没钱,贼人均不肯相信,翻箱倒柜找不到值钱的东西后,强盗们恼羞成怒,把任家仅有的一小土罐猪油烧热后淋在一位老人身上,把他弄成残疾。经此劫后,任家逃之夭夭,再不敢在此居住。

昔日的西牙甸

为补充完善资料,2022年4月17日,笔者约上几个朋友再到新村。当天居家的村民较多,知道我们的来意后,老老少少热情为我们带路,指认普家大院的位置、四至界线及尚存的物证。普承尧故居原址位于今新村村头,老屋虽已不复存在,但亲眼见过老屋的村民尚能清楚叙述。普家大院建筑为紧紧相邻而又独立存在的四院四天井,今存古柏树一株。据《新平县古树名木图集》记载:“平甸乡磨皮村委会新村侧柏,树龄200年,胸围305厘米,树高24米,保护等级三级。”这株侧柏当初就种植在普家前院处。院外还有一株老桑树和杨梅树,土地承包到户后,树大影响庄稼种植,就被村民砍伐掉了。在与村民的交谈中,笔者得知普家马槽旁原有一株奇花,树高4米左右,不分杈、不发芽、只开花、不结果,除开花时节外,整棵树犹如会长高的枯树桩。每年春季,树身上间隔60厘米左右会开出几朵对称的金黄色巨花,状如喇叭,香飘四里,彝名“嚡得微”。这棵花死后,外出的村民曾对比寻找过,均未发现有类似的品种,从大家的叹息声看得出来他们对此株奇花的惋惜和眷念。

传说很早以前,西牙甸原来的居民为傣族,有一年,新村附近突然冒出一大股泉水,附近稻田冲毁无数。周围村庄洪水泛滥成灾,肥田好地变成沼泽,漫山遍野尽长细芽菜,这里故得名“细芽甸”,后笔误作西牙甸、细牙甸、锡牙甸、锡鸭甸等。周边稻田无法耕种后,傣族便迁往峨德坝子。当地彝民见这么好的田地荒芜,甚觉可惜,便请来毕摩做法事,杀了七头牛祭祀后,用大铁锅封住洞口,泉水方变小,彝民便从山里搬到此居住,西牙甸才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听老一辈人讲,当年,普氏家族曾富甲一方,宾客盈门,家里随时有汉族官员及商贾来访,男人们切磋武艺、饮酒作乐;女性客人则在家丁陪伴下到村子下面的山梁上玩耍。那里有块巨石,立于石上,远近风光一览无余,绿孔雀在河谷中上下飞舞,客人们陶醉在西牙甸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中,流连忘返,中午饭都得安排专人送去。乡里人便把该地起名“塔尼嫫赖国夺”,彝语翻译过来就是带汉族女人来玩耍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普家大院垮塌,为在老宅基地上建盖新房,村民们认为老宅材料不吉利,纷纷把房屋木料、柱脚、条石等拉出倾倒在村旁的山箐中。村里的小孩在老屋柱脚、石缸下翻出不少银锭,当成玩具耍。尤其是近年来,在普家祖坟和柏树下被寻宝人及盗墓贼挖出不少埋藏的银两,至今盗挖痕迹清晰可见。

旧貌换新颜

经过两次深入实地采访调查,可以确定普承尧故居就在今磨皮新村。证据之一是新村后有一座名叫“些么叠白”的山,与地图上标注的“西牙甸山”彝语发音相近。据《道光新平县志·诸山》记载:“敌军山……分一支西行,鹅得河(今称峨德河)夹其右,杨家冲夹其左,为西牙甸、弥勒诸山,至江而尽。”证据之二是西牙甸位置清楚。据1986年版《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地名志》记载:“锡鸭甸河,流经锡鸭甸村(已废),故名,位于红星乡政府驻地南面约2公里,发源于昌源乡境,自东向西流入峨德河归漠沙江,长约十五公里,属季节河,灌溉面积约300亩。”“峨德河……发源于平甸区磨皮、昌源两个乡境,在平甸区段称锡鸭甸河……”1991年4月,建峨德河水库时,村民就水库命名还有过争议,他们认为此地段属西牙甸,应该叫“西牙甸河水库”。2020年版《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地名志》记载:“磨皮辖区范围……北至锡鸭甸河。”证据之三是在西牙甸区域称得上大户的仅有今新村普氏家族,普家举家外出时间应在清光绪年间(1871―1908年)。此时,普氏兄弟在江西做官已站稳脚,老家仅留老弱妇幼,故派人来接走家眷,临走时家人也做了再回来居住的打算,故在家里埋下不少银两,但想不到清政府很快便灭亡了,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让他们打消了回家的念头。所以附近村民认为普家已无后人。志书中说锡鸭甸村已废,正好说明西牙甸村就是今天的新村。

不知道历史,就不懂得未来。普承尧因战功卓著而被清廷绘像紫光阁,他是云南在大清王朝获此殊荣的两人之一;普承尧、普承清兄弟在清代武举考试中,双双取得进士功名,在历代云南家族中并不多见;普承尧、普承清哥俩的进士资格,是新平历代科举考试中获得的最高荣誉,故《新平志略韵语·武举》有“解元进士,胥出普门”之说;普承尧是曾国藩的爱将之一,有“湘军悍将”之称,在《清史稿》等书籍中多有描述其勇猛作战的片段……

看到村民好奇的样子,笔者不禁悲从心来,名人故里居然在志书中消失,真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复杂心境。历史不会沉默,鲜花终将怒放。磨皮新村普氏家族昔日的荣耀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资源,普氏家族创造的历史不应被忘记。如今,磨皮花鼓舞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磨皮村建设了彝族传习馆,老虎箐已成为当地居民节假日休闲出游的打卡地。磨皮新村、果求莫苴、俚里左等村民小组的5000余亩耕地已全部流转给褚氏农业,以“褚橙”为龙头的高原特色农业在此已崭露头角,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西牙甸风景如画,这里的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是很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名人故里,实至名归,虎踞龙盘之地,必将书写出更加灿烂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