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聊斋志异》里的元江故事
2023-12-04 10:27:54

清代刻印的《聊斋志异遗稿》四卷本收录的《沅俗》。(资料图)

□  房树桦

云南有个元江,湖南有个沅江,“元”与“沅”,三点之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蒲松龄先生因这三点之差给后人留下一段鲜为人知的“聊斋”公案。

《聊斋志异》中有一则故事叫《沅俗》,因蒲松龄先生的一字之误,几乎所有版本都把故事的发生地注释为湖南沅江。这则区区二百多字的小故事在《聊斋志异》中知晓度不高,少有人对故事发生地穷根究底,更何况故事内容也没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放之四方皆为合理。

《聊斋志异·沅俗》原文如下:

李季霖摄篆沅江。初莅任,见猫犬盈堂,讶之。僚属曰:“此乡中百姓瞻仰风采也。”少间,人畜已半;移时,都复为人,纷纷并去。

一日,出谒客,肩舆在途。忽一舆夫急呼曰:“小人吃害矣!”即倩役代荷,伏地乞假。怒呵之,役不听,疾奔而去。遣人尾之,役奔入市,觅得一叟,便求按视。叟相之曰:“是汝吃害矣。”乃以手揣其肤肉,自上而下力推之;推至少股,见皮肉坟起,以利刃力破之,取出石子一枚,曰:“愈矣。”乃奔而返。

后闻其俗,有身卧室中,手即飞出,入人房闼,窃取财物。设被主觉,絷不令去,则此人一臂不用矣。

如果不是故事的主人公李季霖确有其人,这则巫蛊邪魅的聊斋故事发生地也就不值探究了。

李鸿霔,字季霖,号厚馀。山东新城人,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舍人、刑部浙江司员外郎;一直在北京四平八稳地做着京官,后因丁父忧去官;据《孝妇河畔明清名人传》记载:“康熙二十五年,帝旨霔同工部侍郎往河淮审度形势,导流入海。工罢,升云南元江府知府。”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鸿霔起复,被康熙钦点前往江苏高邮疏浚黄河入海口,因治水有功从五品郎官拔擢为四品知府,外放云南到元江府上任。他一到昆明就去拜访了云南督学吴自肃,二人是同乡、同窗加同榜进士,关系非同一般,吴自肃写了一首《李厚馀来守元江》相赠,此诗收录在成书于康熙五十三年的《元江府志》中(该书中收录有多首李鸿霔本人的诗作)。李鸿霔在元江知府任上官声尤佳,“免徭役,严保甲,盗缉民安,兴学校,课农桑,风移俗易。”可惜,天妒贤才,李鸿霔卒于元江任上。因为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死后,“合郡呈请崇祠名宦,蒙都抚批准入祀”,供百姓瞻仰缅怀。他的事迹被载入《元江府志》“名宦”一章中。

理清了李鸿霔的履历也就搞清了《沅俗》故事的发生地。湖南沅江在清朝一直为县,其主官为七品县令。而云南元江在康熙年间置府,其主官为四品知府,提拔升迁的李鸿霔只可能是在元江主政而非沅江。元江府当时的辖地极广,包括今天的普洱市大部和红河州一部,少数民族众多,自然崇拜繁杂,民间巫祝盛行,神鬼之风大行其道,明代《滇志》记载当时居住在元江的少数民族,“能为鬼魅,以一帚系衣后,即变形为象、马、猪、羊、猫、犬。”佐证了当时外界对蛮烟瘴雨,声教初开的元江府的认知。

李鸿霔家在山东新城家声显著、远近闻名,他哥哥李鸿雷官至顺天府(北京市)治中,他有一个侄儿是康熙庚子年山东的乡试解元,《清稗类钞》中有一则小故事《李鸿雷家见龙》:

康熙壬子,某日正午,新城李鹾副鸿雷家,忽有一物,蜿蜒数尺,鳞鬣可畏,遍体金色,烂然夺目,自院入室。已,复出,形渐长大,知为龙也。忽云雾滃然,庭中晦冥,遂不见。

从这则故事可知李家在当地的显赫声望。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李家的情况应该有所耳闻。李鸿霔到云南元江做官自然会有一些道听途说、添盐加醋的故事传回故里,传入蒲松龄先生耳中,载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聊斋志异》中,作为当时异域殊方的一则奇闻轶事流传于世。虽然这则元江故事巫鬼神怪、荒诞不经,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江当时巫风蛊术盛行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