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化期异形三孔玉刀
家父曾自庐州城隍庙购玉刀一把,其刀型之异,与常规玉刀造型不同,为之罕见。其刀刃长21、中部高6厘米;该玉刀背部呈现梯形状;3个对穿石髓喇叭孔,开片不均匀,面有起伏,刀刃有不间断连续磨损的老旧使用痕迹。
20多年前夏季,庐州骄阳如火,逢周六合肥城隍有古玩集会,市场上人来人往,其乐融融。家父闲逛之余,于摊位之中得见石刀一把,其形之异非常规而言,见者视假。家父当时鉴玉水平凡见高古必认假,闲暇之时和摊主争辩半天有余。摊主言家父钻研心坚,理论有余然实战不足,惜不能常好好教,要低价卖刀给家父,作为教材。家父当时年少气盛,自执己见,当故事听,虽买不当为真,而后在省内请教多人,见者都说假,无人识刀真,家父也以假物收藏一边。2010年家父因工作至京城,业余时间请教于文博圈内老师,老师言此石刀为史前新石器玉刀,孔是4000年前玉刀石髓打孔风格,是当时斜着用坚硬的石髓打的孔,教如何断代和定位。老师言其刀型之异常,非平常所见史前文化期玉刀之造型,研究价值远高于同时期普通玉刀。这件玉刀因数千年受沁、钙化等其他种种原因,表面看不到原先玉质的本来面目,给人感觉为石刀。从形状研究、刀刃磨损程度来看,这把玉刀应该为当时农业、纺织劳动工具,属于早期刀型器物。
玉刀是从石器时期先人的生产工具演变而来,开始一般是作为生产工具,材质一般是石质,打磨比较粗糙。人类进入不同的文化时期,如西北的齐家文化、中原的二里头文化、山东的龙山文化时期等,在这些文化时期,一部分做工考究、打磨细致、材质漂亮的玉刀被一些氏族首领拥有掌握,象征着身份、权力和威严。一般在对天地神灵等祭祀,以及身份重要的人物殉葬时作为礼器使用。基本上多是光素无纹,个别有纹饰,上面钻有孔,数量从一孔到多孔的都有,个别玉刀上出现有镶嵌的松石,刻有精美的图案。到了商周时期,玉刀做工更加精美。随着汉代礼仪制度的崩溃和瓦解更改,玉刀也基本不再使用,完成了作为礼器的使命。玉刀用途主要如下:一、生产工具、纺织工具;二、配饰、财富、礼器、祭祀用品;三、早期兵符;四、兵器、刑具器;五、乐器、刀型磬;六、仪仗器。石头材质的石刀,转化为玉质材质的玉刀,一方面是原始社会等级的分化,不同阶级地位的区别,同时影响着原始宗教信仰、原始乐器、原始礼仪等文明萌芽的出现。原始劳动的分工,玉(石)刀的功能演变,是一切文化的发展之母。现有史前玉刀研究中,部分玉刀存在非遗址出土,为民间流通传承有序的玉刀。从本文研究的玉刀造型来看,应该是属于玉刀第一、第二类用途范围,属于生产类工具性质,辅助属于财富、地位、祭祀作用及功能。从其玉质材质的稀缺性、加工的难度来看,这把玉刀在当时属于大的部落所拥有,小的部落如果在当时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话,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来制作这把玉刀。在当时至少也是上千人的原始部落,出现劳动分工,出现原始纺织、原始农业初加工的情况下,才制作对应用途器型的玉刀,也是当时使用者地位象征。
史前农业发展工具,从早期的石铲、石斧、石刀、石镰工具开始,奠定人类发展的根源,解决人类食物不足问题,从古至今,农业发展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源。
笔者自就读安徽农业大学以来,对学校历史历历在目。安农大历史起源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在安庆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民国二十四年开办农学院,初设农艺系,标志着省立安徽大学农学院(安徽农学院前身,今安徽农业大学)的诞生。1950—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安徽大学先后经历了三次院系调整:第一次在1950年9月,土木系及艺术系调整并入南京大学。第二次在1952年9月,依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及相关规定,复旦大学的茶叶专修科、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的蚕桑专业部分师生调入安徽大学,安徽大学经济系调往复旦大学,法律系调往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园艺系的1953、1954两级学生调往浙江农学院(今浙江大学)。第三次在1953年暑假,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化学系调入安徽大学化学系,安徽大学数学系、物理系、教育系、历史系三年级学生调往华东师范大学。从三次院系调整来看,安徽农业大学和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部分院系专业是同根同源。1954年2月,教育部转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决议案:“撤销安徽大学校名和建制,其所属师范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为安徽师范学院(今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1954年4月,根据安徽省政府决定,安徽农学院从芜湖迁往合肥办学,时设农学、林学2个系,茶叶、桑蚕2个专修科。1995年3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复同意,安徽农学院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从这个来看,1967年前安徽大学一分为三——安大、安农大、安师大。像是以前家族分家,三个兄弟独立支撑一片天地。长期以来,安徽农业大学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致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事业,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富民、兴校、创新、育人的“大别山道路”,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文物研究,要结合当代、结合生活、与时俱进,把冰冷的文物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才能引起更多人对文物的关注。(作者系安徽农业大学学生)
来源:收藏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