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迤南孔道——扬武坝(上)
2024-01-17 11:25:35

扬武郭氏民居。
扬武郭氏民居。

扬武陈氏民居。
扬武陈氏民居。

□ 方维 文/图

扬武坝,位于今新平县扬武镇,地处县境东南,距离县城41公里。清代乾隆年间设置迤南道,辖新平县。扬武坝成为滇中通往滇南的咽喉,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旧有“哀牢外翰,鲁魁内藩,两迤咽喉,全滇重地”“外控茶山,内藩威楚……地当扼塞,驯扰綦难”之说,是连接昆明与迤南道的捷径,因其地形狭窄,故有“迤南孔道”之称。

扬武坝长约2公里、宽约0.8公里,介于鲁魁山与磨盘山之间,原为嶍峨(今峨山)辖地,明代万历间丁苴、白改两个部族占据此地,交通梗阻,政令不通,万历十九年(1591年),永昌参将邓子龙奉命镇压了普应春等领导的农民起义,请割元江、石屏、河西、新化四州县地置新平县,扬武坝始入新平版图。

扬武坝是新平民族文化交融的窗口

扬武坝地处迤南咽喉要道,是滇中著名的物资集散地和八方商贾云集之地,也是新平民族文化交融的窗口。据新平大姓丁氏、王氏、陈氏等家谱记载,他们的一世祖分别从临安、石屏、河西等地经过扬武坝进入新平内地。明末清初,随着滇南商业贸易的发展,扬武坝吸引了不少汉人在此落籍经商,继而形成一个村落。清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设扬武坝土巡检,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土设流,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置扬武坝汛。清道光六年(1826年)新平划分为四里(东安里、南宁里、镇元里、永平里)五乡(新化乡、斗门乡、太和乡、谷麻乡)四坝(扬武坝、慢干坝、戛赛坝、磨沙坝),扬武坝始以乡(镇)建制出现。扬武坝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区位条件为地方留下不少遗迹、传统美食及民族文化。如扬武古城、书院、学堂、驿站、铺司、邮传、坛庙寺观、碑刻、窑场、宗祠、佛堂、古桥等,这些古遗迹反映了扬武坝在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扬武坝传统美食有卤猪肝、卤猪脚、黄焖鸡、腊肉等,颜色鲜艳,香味独特,是历史上南来北往商旅饮食文化交汇融合的结果,传承至今已成为新平接待游客必不可少的特色佳肴。扬武民族文化集中反映在流传千年的彝文古籍,色彩艳丽的彝族刺绣、女性服饰,节奏欢快、充满激情的彝族花鼓舞、烟盒舞等,这些远古流传下来的民族舞蹈是地方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是千百年来各民族水乳交融、和谐共处创建美好家园的历史见证。

扬武坝是新平历史风云变幻的缩影

一部新平史,大半是扬武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扬武坝是新平历史风云变幻的缩影。明万历十九年,磨盘山彝民反地方官府暴政斗争震惊朝野。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八月,新化、新平贼首鲁魁、鲁克等伏箐劫掠地方,云南巡抚闵洪学令分守副使胡其慥、游击刘崇礼搜捕斩俘,立十二哨于其地戍守,并把扬武最高山命名为鲁魁山。清代康熙年间,吴三桂包藏祸心,与鲁魁山部族头目杨宗周达成利益输送,包庇纵容其盗抢事业,祸害全滇百姓,成为历任云贵总督的心腹之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杨宗周等接受招抚,其部下李尚义授扬武坝土巡检职,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李尚义叛,云贵总督范承勋令临元镇总兵王洪仁配合游击刘师周合兵讨伐,康熙三十年(1691年)李尚义被擒自杀。清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鲁魁土贼方金明等聚众攻杀部族头目施和尚,云贵总督高其倬遣游击李化龙领兵抓捕,方金明及方四等畏军威而降。清雍正十年(1732年),新平彝族头目杨昌禄、杨昌奉等不满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及流官对夷民的欺凌和压榨,积极响应思(思茅)普(普洱)土目刀兴国,率领彝民暴动,杀死扬武坝巡检沈洪、把总张文秀和原任扬武坝巡检丁珏,并烧毁扬武城。清代咸同年间,农民起义军攻入扬武坝,民族间的仇杀惨不忍睹;石屏土匪包围扬武土城,乡民同仇敌忾出城与匪厮杀,击退了匪徒的围攻。民国时期,临安匪徒莫朴聚众在相见塘拦路抢劫,扬武警察大胆围剿,以少胜多;元东联防武装调虎离山突袭扬武坝,粉碎了国民党九十三师妄想消灭云南人民自卫军主力的阴谋。解放初期,滇桂黔边区党委副书记、“边纵”副政委郑伯克在扬武主持召开三区地委代表联席会议,拉开了滇中、滇南、思普解放的序幕。1950年4月30日,扬武坝土匪暴动,区政府干部顽强抵抗,区政府沦陷,区委书记兼区长董天明等同志壮烈牺牲;1950年9月17日,扬武土匪再次攻打区政府,玉溪军分区三营闻讯赶来支援,区政府武装配合大部队里外夹击,打败了匪徒的进攻,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回顾新平历史上发生的大事要事,多与扬武有关,扬武坝在新平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