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伟生
洼垤乡位于元江县城东南面,地处元江、石屏、红河三县的交界处,东至小河底河与石屏县的牛街镇隔河相望,西南部隔江与澧江街道和红河县的浪堤乡为邻,北与龙潭乡相连。洼垤文昌宫始建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后为洼垤中心小学,位于距县城58公里的洼垤村,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办学历史。
文昌宫的办学史
文昌宫是一所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瓦房,在文昌宫的基础上,当地乡绅杨汝讷创办了洼垤义学馆。杨汝讷,是世居于洼垤的“书香世第”杨姓大户的贡生,曾任普洱、镇源、河西(今通海县河西镇)和大理府太和县等处教谕、训导,兼署大理府学教授。晚年还乡重教兴文——将洼垤村以北的文昌宫作为校舍,动员洼垤一带孩子进入学馆读书。
经过创办人的精心布置,文昌宫下厅改为教室,两厢为师生宿舍,耳房为厨房。始创时只有他一人任教,学生不足20人,以《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为基础教材,为后来成立公学奠定了基础。
民国元年(1912年),元江劝学员长李芳、乡董杨丛桂(字香亭,洼垤村人)在洼垤义学馆及简陋的教学设备基础上,设立东乡高等小学堂。此学堂在民国时期曾两度改名。
从洼垤高等小学堂到两级小学,再到中心小学期间,设校长1人,高初级教师各1人,学生40至50人不等。高小课程设:国文、修身、算术、格致(自然常识)、图画、体操、乐歌、历史、地理等科。初小课程除无历史、地理、修身三科外,其余与高小课程相同。中心小学时期的课程,“修身”改为“公民”,“格致”改为自然常识或战时常识,其余因循守旧。其校长和师资,据云南省档案馆藏《元江优秀人才表》记载,洼垤高等小学堂创设以后,前清附生,民国初毕业于元江国语讲习所的优才生李世俊和刘风祥等曾先后担任过洼垤两级小学校长。洼垤籍中的杨家学、杨启明、杨祥麟、杨家祥、杨仁和等也担任过洼垤两级小学和中心小学校长。民国时期从洼垤义学、高等小学、中心小学毕业而后成材的学子多不胜数,较有名望且为民众和社会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或贡献的也不胜枚举。
从洼垤走出的优秀学子
杨丛桂,即创设洼垤高等小学堂的乡董,曾任云南省参议会议员、元江县议会议长、佛海县(今勐海县)知事。开发元江曼林、县城西门外大片农田,受到当时民众的好评,曾有实业家之称。杨壬兴、杨士珍、杨家学、杨应珍、杨席珍等,毕业于云南省立师范学校,任过教,被选为元江县议会议员。其中,杨士珍是洼垤一带闻名的老中医,行医20余年为当地民众解除了许多疾病和痛苦,使不少生命垂危的病患者化险为夷,深受群众爱戴。杨崇政,毕业于云南法政学校,曾任元江县警察局长,善诗文,其诗《游观音山》等被收入《元江志稿》。张全昌,彝族,都堵村人,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云南大学,教授,据《元江县志》记载,其主要学术成果有:1962年曾在《四川日报》发表《庆祝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十周年》一文;1979年至1987年的9年间,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四川日报》《贵州民族研究》《四川民族工作》《民族理论研究》《四川民族史志》等报刊上发表了较有研究价值的文章11篇;主编《四川少数民族》(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和《彝族规范应用论文集》等书籍。
复旦毕业生——杨家麟
杨家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49年前任云南省地政局局长等职,创办《民意日报》兼任报社社长。杨家麟作为洼垤小学的老校友,于1994年春回乡探亲扫墓之际曾亲临母校并与教师一起合影留念,捐资4万元人民币作为洼垤乡中小学教师的奖励资金。杨家麟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其后人杨国祥等代父捐赠30万元人民币给洼垤中学,建盖了“家麟实验楼”。这是杨家麟对家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和期待。
杨东明(一名杨家祥),历任元江县训所教育长、洼垤小学校长等职。他与杨家麟合作编辑出版了《杨氏家谱》一书,记载了元江洼垤杨氏家族的发展史。该书由元江县志办加以点校,收入《云南省玉溪地区史志资料丛刊》第36辑。
目前,洼垤小学占地面积961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929平方米,包括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楼、食堂、教职工宿舍楼各1栋。
洼垤小学自建学馆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文昌宫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唯一留下来的是宫前的两棵枣树,但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后人应该记住这段历史。